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发表时间:2023-12-21 12:2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2023-12-21

初冬已至,岭南大地依旧生机勃勃、绿意葱葱。在广州,来到有“中国南方绿宝石”之称的华南国家植物园里,市民游客欣赏着千姿百态、亭亭如盖的三角梅,聆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故事,体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魅力;在肇庆,来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层峦叠嶂、湖山鼎峙的秀美环境中,了解这里的自然资源、保护区重要职能与历史脉络,认识人文、科学的鼎湖山;在深圳,来到深圳野生动物园,看大象戏水、鸟儿展翅,同学们在讲解下洞悉动物习性,绘制专属环保袋,做环保理念的小小践行者……

绿美广东,环保先行。近年来,各地的环境教育基地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环保理念,引导公众共同守护自然,为环境保护书写“广东答卷”。

建强环境教育特色阵地体系
让绿色风景线遍布南粤大地

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排头兵,近年来,广东以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契机,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为导向,构建环境教育阵地体系、活动体系,为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贡献力量。

1998年,广东率先开展并持续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坚持“开门建基地”的理念,将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单位和地方广泛纳入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范畴。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投入2740万元,支持6个地市建设生态文明体验馆,并投入800多万元支持27个环境教育基地改造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全省已命名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其中,展示场馆类环境教育基地29个,生态保护类环境教育基地84个,污染治理类环境教育基地75个,绿色创建类环境教育基地32个,覆盖全省21个地级市。2023年全省新申报环境教育基地达43家。一道道绿色风景线,遍布南粤大地。

环境教育基地是展示美丽广东建设成效的重要窗口,同样也是提高公民生态环境素养、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创新平台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载体。2022年,广东首次启动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并将其纳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彰显特色、发挥优势。目前,全省现有220个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03个国家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每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让公众在“好看又好玩”的过程中将绿色理念植入心中。

为解决环境教育阵地单一、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广东坚持守正创新,突出精品特色,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为载体,形成了覆盖全省各市、遍布城市农村、涵盖主要领域的广东特色环境教育阵地体系。

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质量近年来显著提升。东莞东实循环经济股份有限公司、瀚蓝绿电固废处理(佛山)有限公司、深圳市生态环境监测站等,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2022年、2023年“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基于已有成绩,受国家委托牵头起草编制国家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修订版),贡献广东智慧。

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等治污设施单位同样是环境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治污设施向公众开放,为破解“邻避效应”发挥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全省103家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共组织开展线下线上活动约2000次、参观者近500万人次。

探索分类管理新模式打造环境普法新窗口

为进一步管理好环境教育基地,广东探索分类管理的新模式。依据基地资源禀赋、教育方式、参观对象等差异,将环境教育基地分成四类:展示场馆类、生态保护类、环境治理类与绿色创建类。此外,还将环境监测、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四类环境保护设施面向公众开放。

环境教育基地的有序发展离不开科学指导与因地制宜的策略。各环境教育基地结合自身特色、凸显自身优势,开发了一系列公众喜爱的户外体验、户外观察课程。例如,让公众走进水源保护区,了解水环境保护法;踏入农田保护区,为其解读土壤污染防治法;广州华南植物园、韶关丹霞山自然保护区、肇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惠州海龟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教育基地掀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与法规的宣传热潮。同时,全省上下联动,推广好的经验做法,统筹推进“绿色有约”活动,先后开展近百场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公益活动,成为广东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接地气、受欢迎的“金字招牌”。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体现了“开门建基地”“市场促开放”的理念。广东把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环境教育与单位企业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把环境教育内容与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推动环境教育阵地建设转型,探索了一条联动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工作机制,通过“以奖促建+改造提升+示范引领”,大力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将环境普法纳入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和运营的重要内容,通过“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环境教育,取得环境普法好效果,打造环境普法新窗口,用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获评“全国绿化第一省”
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

在众多环境教育基地中,华南国家植物园创新环保理念,建立起植物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三位一体的综合保育体系。该园长期从事我国热带亚热带岛屿和海岸带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与编目,为热带海岛植被构建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2007年起,华南植物鉴定中心为广东及周边地区执法机构提供专业植物鉴定。近5年,鉴定超过500起,对1000多株活体珍稀植物进行抢救性保护,为打击偷盗和走私珍稀植物执法提供专业支撑。

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负责管理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在1956年创建的,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其丰富且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以及华南植物园多年来高水平的科研积累,为鼎湖山开展自然教育奠定了基础,也因此提出了基于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鼎湖山自然教育模式。

目前,鼎湖山保护区拥有开展科普工作所需的基础设施,2021年,鼎湖山保护区完成自然教育中心的升级改造以“看见鼎湖山”为主题,让公众“看见”科学的、世界的鼎湖山。馆内还放置了动物体重秤、蜻蜓之眼、黄花大苞姜3D模型等互动科教设施。同时完成自然体验径和自然探索径的建设,自然体验径以“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为主题,以鼎湖山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自然探索径主题为“森林与人类”,通过引导人们对沿途森林进行深入探索,最后提出“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的主旨思想。

“我们都是大自然的孩子,期待通过自然教育的引导,公众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能量、美与和谐,可以滋养身心,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结。”据悉,深圳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作为全国首个自然学校,以“一间教室、一套教材、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为宗旨,以湿地的自然资源、环境设施为基础,面向社会招募和组建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并进行系列讲师培训。同时,通过公益的自然教育课程、专题导览等公益活动,向市民游客传递湿地保护等理念,搭建社会各界践行生态环保行动的开放性公益平台。

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简称鹤山站)建于1984年,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2006年由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鹤山站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198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不足20%,广东由此启动“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广东”行动,仅用了八年时间实现绿化达标,完成退化丘陵荒坡植被恢复,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绿化第一省的称号。

文|陈亮 樊雨晴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