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院学子燃情献艺!以青春之名点亮十五运会开幕式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发表时间:2025-11-09 23:2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2025-11-09
从暖场序曲到高光时刻,从志愿服务到残特奥呈现,学校在国家级舞台绽放专业风采与时代荣光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盛大启幕。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艺院”)作为开幕式派出舞蹈演员人数最多的高校,该校近1000名学子深度参与仪式标兵、中心水舞台表演、动感体育秀、主题曲高光呈现、暖场预热等开幕式核心环节,另有近1000名学子担任志愿者或参与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表演与服务工作,以多维艺术表达与热忱奉献,在国家级舞台上书写岭南青年的担当与荣光。

377名同学手持金色拉花,围绕圆形舞台四圈列队,在运动员入场时展现整齐庄重的姿态,精准呼应开幕式“同心圆”创意核心;中心水舞台上,7位舞者与舞蹈家山翀同台献艺,身着灰色衣裤、佩戴红巾的“红色奋斗者”元素以昂扬姿态传递奋进力量;动感体育秀环节,320名同学身着运动风服饰、背负绿、红、粉三色风车,57名国标舞专业同学在《水上嘉年华》中演绎活力拉丁舞,尽显运动与艺术交融之美;主题曲高光时刻,女同学乘秋千威亚“天上飞”,男同学全程协助,打造震撼视觉画面;音乐学院带来的暖场预热表演《羽动同心跃》,则提前点燃现场氛围,预告十五运精彩。

这一系列精彩呈现的背后,是学校“围绕舞台培养人才,在舞台上培养人才”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岭南艺术教育与青春担当的双向奔赴。

暖场:以艺燃情,以乐迎宾

作为开幕式的“前奏序曲”,音乐学院联合广州南沙羽毛球协会打造的暖场节目《羽动同心跃》,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拉开盛会序幕。“本次暖场节目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根本方向,核心定位是‘用艺术弘扬体育精神,用文艺展现时代风采’。”广东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杨斌表示,学校充分发挥音乐舞蹈专业优势,将群众基础广泛的羽毛球运动融入体操和舞蹈艺术,创新体育精神载体,力求通过高水准表演,展现当代青年大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运会营造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现场氛围。

本次暖场节目音乐学院共有100名学生参演,涵盖音乐表演、歌舞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表演、钢琴伴奏、钢琴调律、音乐制作等音乐学院全部核心专业。“选拔坚持‘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原则,重点考察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水准和舞台表现力。”张杨斌表示,组队逻辑注重艺术门类科学配置,实现声乐、器乐、舞蹈等专业的创造性融合,全面展现学校艺术教育的综合成果。

节目筹备历时三个月,严格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经历四大关键阶段:创意论证阶段,组织专家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艺术创作阶段,凝聚羽毛球协会、院校等各方集体智慧,打磨节目框架;教学排练阶段,将节目排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以演促教”;政治把关阶段,确保节目内容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坚持‘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将节目排练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既保证训练质量,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张杨斌坦言。对比以往大型活动,本次节目实现三大突破:传统艺术形式与体育精神更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更深度融合、地方文化特色与国家盛会更完美结合。

谈及学生们的表现,张杨斌满是感动:“许多同学顶着酷暑、克服伤病坚持排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他认为,参与国家级赛事对学生意义深远:“这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强化了他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激励他们未来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坚守:以青春赴约,以责任护航

“能站在全运会的舞台上,为国家、为大湾区添彩,这份自豪感从始至终都萦绕在心头。”2021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钟瑗鸾的话,道出了所有参演学子的心声。作为全运会参演人数最多的院校,广东艺职院自今年5月收到邀请起,便开启了一场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的筹备之旅。

7月正式通知下达后,学校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18名带队教师放弃暑假休息,全力投入师生组织、排练协调与教学调整工作。8月4日,《红色奋斗者》节目参演学生返校,8月5日紧急开启排练;8月10日,第二批学子(参与《水上嘉年华》和运动风车表演)归队,投入排练;8月20日、9月1日,第三批、第四批学子陆续集结,845人的核心参演队伍正式开启了“晨光里列队,星光下磨合”的排练模式。

排练的强度远超想象。演练期间,每日清晨7时30分,学子们便要集合出发,乘坐大巴前往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往返路程合计耗时约两个半小时。抵达场馆后,从队形打磨到动作细化,从灯光配合到情绪表达,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演练,常常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直到凌晨一时许才能返程。回到学校宿舍时,已是凌晨两三时,七八个人同住一间宿舍,大家轮流卸妆、洗澡、整理物品,等一切安顿妥当,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日均睡眠时间不到4个小时。

“水舞台的排练是最大的挑战之一。”2024级舞蹈表演专业学生马泽佳回忆道,“因为水的阻力会影响舞蹈动作的行进路线和幅度,我们的动作要求情绪和动作的变化较大,脚在水里没有稳定性导致我们经常摔倒。”钟瑗鸾也深有体会,作为“红色奋斗者”元素的一员,她和同学们要在水舞台上完成从“对入侵者的不甘与愤怒”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情绪递进。“第一次尝试水舞台时,大家一个个摔倒,在水中因为有阻力站不稳,做动作放不开,阴雨天气里下水全身打湿,但我们也不曾放弃过。”

这份坚守背后,是学校的全力托举。为了平衡排练与教学,学校果断调整教学计划,将全运会排练纳入实践教育课程,不仅计入学期成绩,还可认定第二课堂学分,让学子们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不影响学业进度。18名带队教师通过调课、代课等方式,全身心投入排练现场,不仅指导专业动作,还充当起“生活管家”与“心理导师”,时刻关注学子们的身体状况与情绪变化。对于五年制中职阶段的学子,班主任逐一致电家长,详细说明排练安排与意义,争取到了家长们的全力支持,让学子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排练。

舞蹈学院团委书记黄淑欣至今记得水舞台初排那天的场景:“40多名参演学生中,一半人都摔倒了,有的扭伤了脚踝,有的擦破了膝盖,看着孩子们一瘸一拐还坚持站起来继续排练,我们老师都心疼得不行。”但让她感动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提出退出,大家简单处理伤口后,便重新回到队伍中,用坚定的眼神告诉老师“我们能行”。正如马泽佳所说:“经过日日夜夜的磨合,我们克服了这个问题。导演在排练中讲述了人们从千年到百年再到最近四十年的过程,这种参与感让我无比自豪,这不仅是排练,更是与历史同行的荣耀。”

成长:以挑战为翼,以专业为基

如果说日夜兼程的坚守是基础,那么直面挑战后的破茧成蝶,便是这场全运会之旅最珍贵的成长馈赠。从高空威亚到国标热舞,从运动风车到红色元素,每一个节目都凝聚着学子们突破自我的勇气,也彰显着学校专业教育的深厚底蕴。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威亚,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2022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李芷泫参与的是主题曲高光时刻的秋千威亚表演。从地面动作练习到升空2米、5米、8米,再到更高的高空,她不仅要克服内心的高空恐惧,还要在高空中精准打磨每一个动作,与威亚系统、音乐、团队默契、灯光等完美配合。“在排练中被威亚带子勒到皮肤磨破淤青受伤,但依旧咬牙坚持告诉自己‘一定能够克服!’”

李芷泫的经历并非个例。节目组的排练堪称“一波三折”,15名女生从8月10日返校后,便因高空安全问题陷入漫长的等待,直到9月初才正式开启排练。初期面对高空恐惧与身体伤痕,她们互相鼓励、逐步突破;10月中旬,节目动作仍未最终确定,每天都在反复调整中度过;10月底的大审查后,更是经历了“节目取消—转场朗诵—重新恢复”的戏剧性转折。但正是这些波折,让学子们的心理承受力与专业能力得到了双重锤炼,最终在正式演练中,以高空稳定表现,赢得了全场掌声。

在第三篇章《水上嘉年华》中,2020级六年制国际标准舞专业学生丁晶雨和56名同窗则用精准与力量,诠释了专业的魅力。“国标舞的精准与力量,要求我们跟着老师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丁晶雨作为团队中的核心一员,既要带领同学们吃透“快-慢-快”的韵律精髓,把这种节奏感融入每一个动作,又要蹲下身纠正每一个偏差,哪怕是“cha cha”两步的小碎步,也要确保全员力度统一、卡点精准。

这支情绪型拉丁群舞无主舞与群舞划分,以集体演绎为核心,其创意源自广州的城市精神与文体融合趋势,旨在让红色文化以更年轻化的方式传播,让外来舞种讲好中国本土故事。舞蹈编导、舞蹈学院专业教师谢玛丽、孙艺峰介绍,动作设计全程围绕“水”展开,用摆动、旋转、跳跃还原水的灵动与澎湃,融入拉丁舞、摩登舞元素的同时,以腿部控制模拟水中阻力,快慢动作交替复刻潮涨潮落的韵律,完美贴合主题。而“奋斗”内核通过快速旋转、反弹式跳跃展现突破感,顿挫步伐与舒展肢体传递坚毅;“团结”则靠同步换队形、分散聚拢等默契配合凸显,精准呼应“湾区潮涌”意象。

为了达成最佳效果,老师们制定了科学的排练方案:动作统一性上,拆解动作定标准,通过镜面对照、视频纠错,先实现单人稳定再推进集体同步;节奏配合上,搭配节拍器分段合乐,标记重拍并增加无音乐默数训练;空间调度上,用地面定位标明确站位,分组练习队形切换路线,模拟场景反复彩排衔接。舞美与服装也深度呼应主题,蓝调底色搭配全息投影营造“水中舞”氛围,粉色轻盈反光材质的服装,与音效、光影和舞蹈动作同频,形成“听觉-视觉-舞蹈”的沉浸式闭环,既凸显国标舞的动感与优雅,又强化了“水上嘉年华”的主题氛围。“反复练习只为呈现最佳状态,疲惫早已被期待冲淡,反而重燃力量。”丁晶雨说,而这个节目的所有动作、音乐及节目效果编排,均由学校国标舞专业教师团队完成,将拉丁舞的活力与岭南文化特色相结合,成为开幕式上的一大亮点。

同样在第三篇章发光发热的,还有参与《运动风车》表演的320名学子,2023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唐璐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以运动风车为核心元素,它不仅是视觉亮点,更承载着活力与希望。”从初排到成型,唐璐和同学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控风车的节奏与力度,常常因为转速不一、力度失衡影响整体效果,举着数控棒的手臂酸痛也成了常态。“但好在最终,风车在开幕式的舞台上同频共振,所有辛苦都化为成就感,也让我更懂这份使命的重量。”

377名仪式标兵手持金色拉花列队,完美呼应开幕式“同心圆”创意核心;“红色奋斗者”元素与舞蹈家山翀同台,传递出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从实训室的“小舞台”到全运会的“大舞台”,学子们在挑战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而学校“围绕舞台培养人才,在舞台上培养人才”的育人理念,也在这一次次的突破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心声:以热爱为证,以收获为章

近三个月的排练时光,有汗水、有伤痛、有波折,但更多的是成长、是荣耀、是珍贵的收获。六位参演学子与教师的真情流露,道出了广艺院师生的共同心声,也为这场青春赴约写下了最动人的注脚。

2020级六年制国际标准舞专业丁晶雨:能站上国家级舞台是滚烫的荣耀,国标舞的精准与力量需反复打磨,每一次练习都是向完美靠近。这场经历不仅提升专业能力,更教会我在挑战中坚守初心、在责任中凝聚力量,这份信念将永远照亮前行之路。

2021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钟瑗鸾:为国家、为大湾区添彩的自豪感始终萦绕心头,水舞台上的摔倒与坚持都值得。看着舞美从雏形到震撼呈现,听着观众的惊叹与掌声,我深知这是用青春见证时代盛会、传承文化魅力的珍贵经历。

2022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李芷泫:第一次接触威亚的高空挑战,磨破的淤青是成长的勋章。克服恐惧、精准配合、直面波折后才明白,真正的荣耀永远属于用热爱浇灌细节、用坚持书写责任的人,这段经历终将刻骨铭心。

2024级舞蹈表演专业马泽佳:晨光列队、星光磨合,每一次抬手踏响都是与历史同行的印记。水舞台的阻力与摔倒没有击退我们,导演讲述的千年岁月变迁让参与感更显厚重,能成为开幕式的一员,我无比荣幸与自豪。

2023级五年一贯制舞蹈表演专业唐璐:荣幸与责任并存是最大感受,运动风车的同频共振背后,是无数次节奏与力度的打磨和手臂的酸痛。当风车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所有辛苦都化为成就感,也让我真正读懂了使命的重量。

2025级钢琴伴奏专业陈娜娜:我是参与十五运会暖场表演《羽动同心跃》一员,能站上这样国家级的舞台,心中满是荣幸与激动。节目以羽毛球为核心元素,将运动的灵动与艺术的柔美完美融合,让我深深着迷。在排练中,看着老师教我们模拟羽毛球挥拍、跳跃的姿态,指尖便随之流淌出激昂又轻快的旋律,每一次节奏契合都让“同心”的信念愈发强烈。

2024级歌舞表演专业韦思雨:作为十五运会暖场节目第三篇章《雄风》中羽动同心跃表演团队的一员,能登上这样高规格的舞台,我内心充满自豪与期待。训练的日子里,每一次挥拍、每一次转身,都凝聚着我们反复打磨的汗水。羽毛球操不仅要求动作舒展有力,更要与音乐节奏精准契合。在练习时,我会协助老师一起喊节拍,细化每一个动作,把每一次挥拍都做到整齐划一;细致观察每个同学的跃起,哪怕是一个转身的角度,都要反复调整,直到全员动作流畅、节奏统一。

2023级舞蹈表演专业黄荣枝:我们是开幕式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仪式标兵。在艰难的排练当中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导演根据情况一遍遍地调整着动作,我带领同学们反复学习和熟悉动作,帮助同学们更正错误的动作,在多次音乐更改的当中我们一遍遍地去适应。在台上我们要站40分钟,其中包括了20分钟的舞蹈,过程很辛苦,但我们并没有抱怨退缩。我们都很棒,克服了种种,谢谢这次全运会让我成长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不放弃、不退缩、不抱怨!我会带着这份信念走下去!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广艺院派出开幕式表演、暖场表演及志愿者服务近2000人,广艺院学子将带着坚守与热爱,在国家级舞台上绽放光彩。他们的舞姿里,有专业的底气、有坚持的力量、有青春的担当;他们的心声中,有对荣耀的珍视、对成长的感悟、对未来的期许。而广东艺术职业学院也将继续坚守育人初心,深耕艺术职业教育,让更多青年在更大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文|记者 秦小杰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刘颖颖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