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资还是幸福感,大学毕业生就业该怎么选?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郑若彤
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
加班到深夜、周末也要工作、工资只能勉强支撑自己在一线城市的生活开支,这是2022届毕业生小张的生活常态。“幸好我在大学的时候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目前已经决定辞职回家乡从事教育行业。”
无独有偶,3月1日,211大学文科硕士博主“严肃的虾米”吐槽招聘会均薪5000的话题登上各大平台热榜,备受关注。有报道称,进入大学后,偏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一般比较难找到完全对口的工作,薪资也偏低。不少文科生选择更换赛道,将目光投向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程序员。
不少毕业生表示理想与现实很难匹配。中国青年报2021年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022届毕业生小张在校招时成功“上岸”某一线城市知名国企。“优秀毕业生”“国企员工”“校招中的佼佼者”等光环背后,是外人不知的艰辛。小张说,他常常需要加班到深夜,周末与假期也需要随时盯着手机屏幕以防错过工作消息;他还常常面临甲方的批评指责,收拾离职同事的“烂摊子”。“这份工作就像‘围城’一样,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与毕业前的美好憧憬不同,如今的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再选择这么‘高压’的工作。”
也有不少应届毕业生怀揣热情,愿意适应较大的工作强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师范专业2023届毕业生王同学正在一所公办小学中实习,未来可能会选择做临聘教师。他表示:“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高工资高强度的工作,因为我比较热爱教师职业,所以我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工作,在这个行业里发光发热。”
继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后,今年又是一个高校毕业生超千万规模的就业年。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陈同学考研失利,初试分数公布后,他给三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正在等待回复。“对我来说能找到工作就很不容易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只能让自己不断去适应这种节奏。”
与此同时,另一种选择却在悄悄出现。
薪资不再是应届毕业生的首要标准,部分应届毕业生将选择的天平倾向“幸福感”更高的工作。麦可思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1届大学毕业生中,担任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法律专业人员、医护人员、研究人员等职业的本科生拥有较高的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2%、78%、77%、77%,但月收入不及高收入行业,较之“月入过万”存在差距。
面临着“选择高工资高强度,还是低工资低强度的工作”这一问题时,2023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刘同学给出了自己的选择。比起工作强度大、时间紧凑的工作,她更希望能有一份工作节奏适中、相对舒适的工作。“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好像更‘浮躁’了。对于我来说,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刘同学说。
那么,找工作时,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肖文辉表示:“建议应届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尽早就业,自己获得独立生存能力,也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苏敏则向求职中的应届毕业生建议道:“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只关注眼前利益得失,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相结合,将就业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行业前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相结合。”
校对 | 赵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