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生与现实需求匹配难,我们该如何培养“未来新闻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发表时间:2023-03-08 20:1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2023-03-08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唐梓丹

小李是一名“双一流”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在校成绩优异,绩点排名名列前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习型学霸。然而,当她第一次勇敢地踏出校门,带着对新闻业的满腔热血来到媒体实习,本想尽情施展个人才干的她,“骨感的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第一篇稿件并不像考试中表现得那样好。

小李的经历是近年来不少新闻专业学生的缩影。“虽然每年会产生大量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但能真正胜任新闻岗位的却不在多数。”这是一些老记者对新闻专业“新人”的评价。

近日,青年记者杂志发布的文章《新闻学者何以不亲近传媒》中指出,新闻业务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中,有正式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只有28.6%,其中90%供职于纸媒、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75.2%的教师表示只是在学生时代有在媒体实习的经历,24.8%的教师新闻业务经验为零。那么,业务经历不多的教师能否带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新闻专业人才究竟该怎么培养?

1.实习困境

专业成绩和实践技能不成正比

“我的实习岗位是实习记者,除了平常的采编写评,摄像、音视频剪辑、文稿整理等都属于我的工作范畴。”小李回想起刚迈入实习大门的经历,她说,“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感触颇深。因为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篇完满的稿件背后是这么地复杂,真正实践起来是多么地困难重重。”

从面对着成堆整理好的采访资料,却在提笔写稿时写不出几行字的那一刻起,小李才发现原来从采访到写稿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比如说因为采访得不够深入,导致写稿时素材不足、缺乏细节;又或是受限于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文字表达过于单一枯燥,全篇平淡无奇,并不能激发起别人阅读的欲望。

和小李有着相似背景和相似经历的新闻专业学生不在少数,专业成绩和实践技能不成正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我觉得如果仅想用学校所学匹配职业需求可能就过于理想化了。现在业界追求全能型人才,光靠书本所学是不太够的。除了传统的采编写评,类似于视频拍摄、剪辑、直播等技能都得靠自己摸索掌握。”曾在多家媒体实习过的方同学说。

新闻专业的实习生优点是做事比较灵活,但实践能力的确存在不足。

在南方都市报深耕6年的孙记者看来,“很多学生虽然在校成绩优异,但连最基本的消息稿格式都还不清楚,这恰恰说明基础和底子还不够牢固,做起大型的专题报道问题会更多。另外,我也了解到很多学生目前只掌握写稿技能,视频制作、沟通协调等能力仍然欠缺,值得重视。”孙记者说,“新闻理论课程的知识在日后工作中很少会使用到,但它更像是一个基础一个方向,让媒体人严格遵守新闻法规法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而日常中工作中经常使用到的,反而是当年大学课堂中实践课程的学习内容。”

入行5年的广州广播电视台朱记者深谙电视媒体的采编流程。她表示:“就电视媒体而言,在日常写稿中,新闻专业的实习生们还不够接地气,经常会使用一些华丽的辞藻,精确抓住重点的‘命中率’以及直截了当说明事件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从新闻专业学生再到业界中人,不少人都指出当下新闻专业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践应用存在脱节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还“在线”吗?

2.教育困境

人才培养能否“保质保量”

“新闻传播学科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设置具有相似性,相比需要专业性极高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和专业师资储备的理工学科,新闻传播这类学科在课程设置及实际建设上速度相对较快,因此也经常作为高校的重点学科。”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记者介绍,20多年前中国高等教育大扩招,由于人文社会学科设置相对容易,自然新闻专业也成为不少高校的选择。

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规模究竟有多庞大?

据《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20)》数据显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较大,本科生数量居高不下,研究生教育仍在大幅扩张。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共计721所高校开设了1352个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与之相呼应的是媒体行业的高速发展。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22)》,2021年,中国传媒产业规模总产值达29710.3亿元,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40%提升至13.54%,恢复到2019年两位数的增长水平。

然而,在源源不断的新闻学生毕业和传媒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才供给的情况却并不理想。人大新闻系RUC新闻坊从企业官网、招聘平台选取了2020年校招明确要求新闻传播专业与无明确专业要求岗位,共计117家头部单位、336个岗位。数据显示,新闻传播人才在可选择的就业岗位中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指定新闻传播学专业相关的职位仅占可选择的岗位总数的3.0%,限制专业包含新闻传播的占41.3%,专业不限,新闻相关专业优先的岗位占可选择岗位的9.9%。

这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现象从一些学生和毕业生们的感受中可以察觉到部分原因:学校重视对大量理论知识的教学灌输,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重视程度不够:比如课堂内容过于枯燥,教师只围绕着PPT讲课,基本没有其他的拓展外延,或经常使用十几年的新闻案例来开展教学;上课只进行理论层面的教学,期末却要求学生递交该课程的实践作品并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有些新闻教师缺乏新闻的实务经历,仍在业务课上开展长期的教学工作等。

对此,熊丙奇指出:“一方面,高校在强调规模发展的同时,并没有考虑到新闻专业学生的质量及未来出路,导致大量同质化人才的出现;另一方面,新闻学作为不少高校的重点学科,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对报考新闻传播类学科的意愿较强。其中就包含部分学生在大学读新闻专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文凭,以学历为导向,而不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要谨慎制定,而不是一味地扩大规模。”

3.寻找路径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差异化新闻教育

新闻专业教育,离不开优质的师资。新闻专业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教授表示,目前,我国部分新闻专业教师存在与当今时代距离较远、实践经验偏少、教学内容与当下行业需求距离较远的情况。但他同样认为,新闻教育应该“结合每个学校的专业定位、办学模式、课程设置、资源禀赋结合起来看待”。

“每个新闻传播院系的专业定位以及对于新闻实务能力培养的要求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训练,有的则强调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张涛甫表示,对于具体的业务课程而言,不能把教师的新闻业界实践经历作为判断教学质量的标准,至少不是最重要的标准。“业务课程最好由教学团队来完成,特别是核心实务课程,在复旦新闻的实务课程,业务课程是由多名教师和业界精英组建的‘混合编队’共同完成的。”

目前,一些新闻专业教学的确存在着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对此,张涛甫表示,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新闻专业教学是不可能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外面的节奏走。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时差’,以便更清晰地掌握业界发展的趋势,决定要教给学生哪些东西和不教哪些东西。‘时差’的‘落后’,是为了更好地‘超前’,要把一些更长线和持久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张涛甫也坦言:“事实上,有一些新闻专业的教师距离业界已经太远了,不是落后于前沿,而是落伍于时代。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张涛甫进一步提到,目前我国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还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跟风“抄作业”的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既有新闻传播教育机构自身的问题,也与一刀切的教育评价有关。特色化、差异化才是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应有方向。“虽然不同学校在新闻传播教育的节奏上可能各有快慢,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新闻传播院校,都要发展有自身特色的、各美其美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不能以单一化的标准框定、约束本该多元多样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更是如此,因为在无边无际的泛传播时代,实务的边界空前拓宽了,实务能力也更加多元化了,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实务教学的界面更加宽广,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张涛甫说。

“在如今的时代,新闻传播专业不但不会凋零,反而会有更加宽广的前景,但前提是必须把这个专业的硬核能力锻造得足够强大,否则,就会被时代抛弃,且一个招呼都不会打。”张涛甫说,“我们应该培养更多‘刀锋’+‘刀背’型的人才。‘刀锋’是指培养学生短期专业胜任力,锐利,有效,轻快;‘刀背’是指厚重、有后劲,蓄电时间长,保障长线作战。缺乏厚度和后劲能力的人才,只是‘刀锋’式的人才,可以用兵一时,但远程作战不行,缺乏持久的续航能力。”

编辑:刘欣宇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