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下的融合教育:如何让更多自闭症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发表时间:2023-04-01 21: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2023-04-01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幼儿园)能够认同、接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融合教育渐成趋势。在广州,有上万名自闭症(又名“孤独症”)少年儿童,他们的教育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

4月2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自闭症关爱日,今年的主题为“关爱自闭症儿童,关注与支持自闭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当前,自闭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有着怎样的现实处境?广州市融合教育发展现状又如何?请看记者调查。

微信图片_20230401154407.png

多团队协作创造求学“奇迹”

今年6月,花都区某中学初三毕业生大东(化名)即将参加中考。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上课、备考成为他当下生活的重心。事实上,大东是一名自闭症学生,刚入小学时,他还曾被特教老师评估为更适合在特殊学校读书,但大东的妈妈坚信,自己的孩子经过康复,也能和普通孩子一样读书学习。经过家校数年的坚持和努力,大东创造了自闭症孩子求学的“奇迹”。

广州市康纳学校是全国第一家公办自闭症学校,副校长贾红桃见证了大东十年的成长。她说,最初大东在康纳接受学龄前康复训练时,情况并不乐观。大东妈妈在孩子小学二年级时,选择将学籍保留在康纳,每周带孩子去自家附近普通学校融合一天,尔后慢慢增加入读频次和天数,而康纳的特教老师和融合支持团队也会每月定期入驻大东所在的普通班级观察、指导。如今,这个大男孩已近乎和普通孩子无异。

“融合的环境激发了孩子能力的提升。”贾红桃认为,“他的成绩可能不是班上最好的,但这类孩子的学业成绩不应该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在融合的环境中补上社交的短板。如果追求成绩,那就不是我们这一类孩子融合的初衷。”

大东的蜕变,与融合支持团队密不可分。“特教老师光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个特别依赖专业和高综合素质的一个职业。”贾红桃说,自闭症孩子个体差异非常大,除了教师,还需要有康复治疗师、医生、社工、行为分析师等相关背景的人的多团队协作,才能满足这类孩子成长的各种需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优秀的特教老师专业性强、较难被取代,但由于这份特殊事业难有“桃李满天下”的荣耀,低反馈、低成就感让不少特教老师选择离开。贾红桃并不讳言学校有部分老师跳槽考入其他单位,“希望特教老师的社会地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学校方面能够做的就是帮助老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把年资不同的老师纳入不同的成长赛道,给他们搭建不同的平台,让他们在各类课题申报和结题、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以研促学,以评促学,夯实专业基本功和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从“受助者”到“倡导者”

自闭症孩子成长道路上,除了专业老师,家长的角色同样至关重要。

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以下简称“广州扬爱”)是国内首家以特殊孩子家长作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服务机构。1997年5月,广州扬爱抱着“谁来关心那些照顾他人的人们”初衷而创立,26年间,这间俱乐部从最初仅有的家长服务中心扩展为融合教育部门、融合就业部门、双老家庭服务部门,服务贯穿特殊孩子生涯的不同周期。

广州扬爱副干事李燕冰观察到,和俱乐部成立伊始家长们“抱团取暖”的心态不同,如今的家长学习能力更胜以往,越来越明白了解政策、做好规划的重要性,但几乎如出一辙的是,“面对孩子入学、义务教育结束等转型衔接阶段,家长们获得帮助的需求都特别迫切。他们比较少去表达个人需求,都聚焦在孩子的改变上”。

如何挑选康复机构?选择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融合班?孩子初中毕业后是读中职、普通高中还是直接就业?当心智障碍者本人和照顾者双双老去,孩子该如何生存……这些都成为心智障碍者成长道路上,家长们绕不开的话题。

20多年来,最初加入广州扬爱的家长群体如今正面临着“双老”家庭(注:心智障碍者30岁以上,主要照顾者达到退休年龄的双重老化家庭)下特殊孩子何去何从的困惑,而近年来加入俱乐部的新一代家长们则选择为孩子闯出一条新路。当前,广州市有15所中职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职高班)专门招收心智障碍学生。李燕冰告诉记者,近几年,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在中专毕业后,考取了大专,和普通孩子一样读大学——这在从前很罕见。

“其实家长的想法很关键。”李燕冰说,自闭症大学生由于自身障碍原因,会潜在地影响其对大学中灵活时间安排的适应程度,以及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等方面。曾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顾虑大学自由的环境对孩子成长不利,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闭娃”家长对孩子升学持有信心,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子。

广州扬爱融合就业部负责人谢洁莉告诉记者,去年,自闭症大学生冬冬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入职广州扬爱,负责运营视频号;他的同学也入职一家公益机构,负责绘本设计。尽管他们只能圈内就业,但部分特殊青年的就业安置问题已得到解决。

让李燕冰、谢洁莉等社会工作从业者更为欣喜的,是见证特殊孩子家长的蜕变成长。在社会公益机构为家长们提供支持和赋能的同时,心智障碍者家长群体也自发形成学习小组,不断发展壮大。现如今,番禺区、增城区、花都区等周边家长小组的成立发展,让资源覆盖了更多特殊孩子家庭。他们或走进普通小学,开设融合教育的班会主题课,或与社会机构共同发起筹款、进而开展公益服务,反哺机构、服务家长。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家长’天然的身份支持他们一直走下去,再到一名‘心智障碍权利倡导者’,带领更多家长、家长组织前行。”谢洁莉说。

家校与社会的“双向奔赴”

采访中,贾红桃告诉记者,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教育,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光有老师和家长还不够,“需要社会形成合力,大家理念一致,资源才能都归结到特殊孩子的赛道上,助力他们奔跑。”

当前,除特殊学校外,自闭症孩子求学还有随班就读和普校特教班两条路。前者是指自闭症孩子跟普通孩子同堂读书、相互交往,后者是指在主体为普通学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开设的专门班级。

记者了解到,随着第一期、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陆续发布实施,特殊儿童所在的普通学校的教育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目前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仍无法保障所有特殊学生获得有质量的教育。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高珂娟介绍,目前在广州有71个特教班,主要分布在小学阶段,中职阶段也有一部分,而中学阶段设立特教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特教班在各区的分布也很不均衡,这些都为特殊学生持续接受融合教育支持带来了现实层面的困扰。

高珂娟表示,当前在普校开展融合教育,主要存在四方面的困难:一是平等接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特殊儿童被排斥的个案时有发生;二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质量还不高。其中最核心的对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评估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调整需要比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为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三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缺乏,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教育学校(幼儿园),缺乏专业人才,必然带来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应对;四是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安置的形式不够丰富与适切。

按照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应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促进公平、实现共享;尊重差异、多元融合的原则,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安置模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得到适宜安置。

如何让更多自闭症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记者获悉,受制于办学场地限制,广州市康纳学校从办学之初就学位抢手,“一位难求”,但采访中贾红桃透露,校址迁建项目正在努力争取项目立项,学校附近有处比当前校园大5至6倍的场地有望成为康纳新校区,届时,康纳将覆盖学龄前到职业高中学段,让更多自闭症孩子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而自闭症家长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情况下选特殊学校更好、什么情况下选普校特教班更合适?高珂娟认为,孩子安置成功与否的核心是“适宜”,自闭症儿童个别差异非常大,安置是否合理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去判断。

“在广州,我们在评估安置过程中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根据孩子的综合能力水平,分别安置到随班就读、普校资源班、普校特教班,特教学校等;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特殊教育资源禀赋情况,比如,水平相当的孩子,在特教资源相对充足的中心城区,可能优先考虑安置到普校特教班,而在特教资源配套还在逐步发展的边缘城区,可能会考虑安置到特教学校”。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何宁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