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青椒”落脚科教城,人才交流蔚然成风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梁善茵 发表时间:2023-09-01 17: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梁善茵  2023-09-01

今年9月,随着4所新学校的入驻,位于广州增城的科技教育城(以下简称“科教城”)人气将更胜以往。即将开学之际,记者探访去年首批进驻科教城的高校: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分别简称“铁职院”和“广州幼专”)。一年前,两校正式入驻于此,办学面貌较以往大有改观。

记者探校发现,师生为新校区点赞之时,校园内还悄然发生新的变化……

学生点赞:新校区超出预期

几年前,为进一步改善广州职业教育场地分散、用地紧张的现状,广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建设广州科教城,致力于打造出一处南方职教的“高地”,一个“大国工匠”的摇篮。2022年,铁职院和广州幼专科教城校区正式开门迎新;今年秋天,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和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4所院校将入驻广州科教城办学,预计入驻师生约2.5万人。

驱车探科教城,便可发现各校设计风格各有不同,各校充分尊重场地地貌与水文特征,并强化建筑风貌管控,形成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精品建筑群。如:铁职院主要采用具有岭南特色的砖红色为主色调,立面造型顺应铁路铁轨的线性理念;广州幼专则依托自然山体、湖泊,打造出岭南风格、山萦水绕的诗意校园。

面积大、设施新、环境好,是科教城入驻职业院校的一大特征。铁职院大三学生张鸿程去年从花都校区搬至新校区,他感慨校园环境变化之大:“科教城校区实训设备非常齐全,因为新增了近七栋教学楼。教学设备也全部更新了,教室木制座椅坐起来非常舒服,教室都配备了空调,上课环境非常好。”

铁职院运输物流学院城轨运营专业2022级学生赖穗玲告诉记者:“来到这里后,发现跟想象中很不一样,我们的校园环境一点也不输本科院校!”

广州幼专大二学生张旖璇同样对新校区环境赞不绝口,她说,自己早已心仪广州幼专的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入读后才发现,学校比想象中还要好,“设备齐全、师资优秀,配备上床下桌的宿舍干净、整洁。”

记者获悉,各职业院校通过入驻广州科技教育城,办学用地规模增加了243%,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教城新校区,因办学场地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训条件也大为改观。广州幼专行政办公室负责人神卫东介绍,学校有三栋楼作为学前教育的实训场室,各类教学设施设备充裕,仅钢琴房就有808间,校内剧院同样以甲级剧场标准设计建造;在铁职院,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也已雏形初现——该基地是在信号调度下机车车辆、铁道供电以及铁道工程专业联动运作的一体化系统,可实现“车机工电辆”等所有岗位全覆盖,各专业实训中心设备设施通过有机联动,将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专业划分合理的轨道交通实训体系。

生源变好了,“青椒”压力大了

新的环境、新的教学场所,以及基于新环境申报获批的科研平台、实训基地,让科教城高职院校“引得凤凰来”。记者了解到,铁职院入驻科教城校区后,学校加大了高层次人才教师的引进,一批青年博士教师落脚高职院校,高校内青年高层次人才的学习与交流蔚然成风。

去年,清华大学博士史莹来到铁职院,成为一名“青椒”。在选择高职前,她有过数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科教融汇大背景下,像史莹这样既了解企业生产实践,又有理论技能的高层次人才,正越来越多地汇集在科教城。她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很大,日后还有更多兄弟院校进驻于此,对青年教师来说,未来这里将是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康利梅现任铁职院专任教师,她说,对教师而言,最密切相关的就是科技成果转化。搬至新校区后,学校平台更上一层楼,作为教师,可以申请到科研平台、实训基地,甚至还有创新创业孵化空间,“我们的师生参与产教融合更有积极性了,我们有了更坚强的后盾,也能感受到地方政府对我们的重视,相信学校在这里会有更好的发展。”

“仅今年上半年,学校已录用42名全日制博士,师资队伍更加壮大。今年学考招生比去年的排位上涨了将近五万位,夏季高考中,我们在全国的25个省市招生均一次性满档,而且排位大有提升。”铁职院党政办主任李宇细数搬迁一年来的变化。

生源变好了,“青椒”们多了几分压力。康利梅说,一年来,学生规模增加,生源渠道更多了,为了让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深度、广度、进度方面的掌控,都是我未来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未来趋势,我还要加大与高层次人才的学习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按照规划,2024年将有十三所院校在科教城办学,它们将按照城市开发建设、交通运输管理、城市综合服务、工业信息化四个领域分组团入驻,既能集约土地、共享教育资源,又能促进合作交流、激活人气。记者了解到,组团学校资源互通、基础公共实训设备还能共享,校与校之间合作形式将越来越多。目前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公建配套设施也已在立项和建设中。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实习生 陈迪龙

编辑:薛仁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