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奥校举办30周年论坛,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 发表时间:2023-11-29 09:4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  2023-11-29
听诺奖得主、国集教练、清华教授、名中学校长怎么说

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为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沃土?拔尖创新人才到底需要具备哪些重要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日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暨广东奥校成立三十周年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校长和教授,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成都七中、杭州学军中学等超过30所全国顶尖知名中学校长和老师,规模空前,大家共商共研、思维碰撞,发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最强音,共同探讨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与新模式。

早发现早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就要起步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了持续发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持续推动优秀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部已经实施了如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多项计划,并与中国科协合作实施了中学生英才计划。此外,清华大学也陆续推出了钱学森力学班、姚班和丘成桐领军人才计划以及物理攀登计划等培养优秀人才的项目。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剑文认为,从个体成长规律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做到对学生早发现早培养。“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看,应更加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和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在不久前华南师范大学建校90周年发展大会上,令刘剑文印象深刻的是钟南山院士谈到中学时期对自己影响深远,“钟南山院士在华附读中学,他提到正是中学时期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和体育基础,才让他在科研领域越走越远。钟南山院士所说的知识基础和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我觉得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重视和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哪些关键素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林加教授已是今年第二次到访华附,他鼓励学生要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在错误当中去学习,他特别重视学生提问和团队合作。他说:“学习中最重要的是提问,对大自然及身边的一切保持好奇心,真正的人才具备自学能力,去钻研更深奥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并且在华附设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创新实验室,针对奥林匹克班和大学先修班进行创新实验,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希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科学的兴趣与热爱,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为有创新潜质学生提供成才沃土名中校长分享人才培养经验

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拔尖创新人才要早发现、早培养,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为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沃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表示,教育作为培植拔尖创新人才的土壤,其核心是“人”:“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多元个性差异,既要注重教育的优质均衡,更要提供培植使创新人才‘冒尖’的适宜土壤。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是让想走的孩子走得更稳,想跑的孩子跑得更快,想飞的孩子飞得更高。”

华附提出“自华教育”的理念,旨在完成从天赋开发到才能拔尖的过程。“我们注重学生的早期培养,通过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和活动,构建分层培养的机制,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意识,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培养其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姚训琪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程,中学阶段早期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根基。广东奥校拥有30年的探索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华教育”理念,从自我赋能、自主成长、自觉兴华三个阶段展现了从发掘“天赋”到培养“才能”拔尖的过程,与大学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相一脉相承。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素有“金牌摇篮”之称,学校五大学科奥赛全面开花,该校校长谢永红阐述了湖南师大附中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40余年实践探索历程,学校积极探索了“向内挖潜(早期培养)、向上对接(贯通培养)、向下衔接(前置培养)、向外连接的(协同培养)”的“四向模型”,成功实现了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路径的目标,并构建了人文课程体系和修学教研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围绕“培养谁、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三大核心问题,佛山石门中学校长李卫东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应覆盖全体学生,培养内容应从培养学科素养到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应逐步由单一路径向多元通道发展。学校创建了数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小学培养学科兴趣-初中奠定学科基础-高中提升学科特长-集训队专长训练的小初高“金字塔”培养机制。

成都七中校长张翼介绍,该校营造了极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氛围,无论是课程开设,还是学生管理,都颇具“弹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体系也不断丰富,以更好地和高等教育相衔接。

从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中学大学携手拓宽拔尖学生培养路径

如何更好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大中衔接”也是此次论坛大家讨论的核心焦点。

“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学携手,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只是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的专业志趣,同时也要提前启发学生对于未来人生的思考。”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陈启鑫教授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招生考试制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自主招生到综合评价,再到‘强基计划’等,我国学生的培养思路发生了深刻改变。以往我们的目的是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把各种各样具有天赋的学生识别出来,加以选拔和培养。而如今的‘强基计划’等,要求学校把选拔和培养学生跟国家的实际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跟就业、科研等工作结合到一起。”陈启鑫说,每个招生项目都有明确的目的和招生原则,构成一个立体而丰富的选拔体系。据悉,当前,清华大学已建立起较为立体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体系,接下来还将进一步探索大中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只是高等院校的事情。”谢永红表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龙头是高等院校,但基点在中小学,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重心下移、工作前移,建立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资源整合的共育机制,实现一体联动的贯通式系统化培养体系,既包括大中小贯通式培养体系,也包括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斌教授指出,应建立协同培养机制,拓宽拔尖学生从基础教育走向高等教育的贯通路径,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开始储备拔尖创新人才,建立大中小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及早选拔、及早培养。他特别提到,高校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及高等教育贯通培养的特殊路径势在必行。此外,熊斌建议,通过立法给予拔尖创新人才及数学资优生的培养和教育以全面的制度保障,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撑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文|记者 何宁 实习生 郭毅 通讯员李芸
图|学校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甘卓然
校对 | 黎松青

编辑:甘卓然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