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消失的它 ,外卖塑料污染如何按下刹车键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甘卓然 发表时间:2024-04-03 21:4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甘卓然  2024-04-03

第二个国际零废弃日刚刚过去,与本届零废弃日主题“从轻出发,生活自有‘零’感”相呼应,不少商家打出“零废弃”的营销宣传语,期待展现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社会责任感。

“袋中盒,盒中袋,即便下单时选择了不要餐具,硬是给你塞。”但对消费者来说,外卖所带来的一次性塑料垃圾负担却并未减轻。

为回应外卖塑料包装污染治理问题,近日,环保机构摆脱塑缚联合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特邀环保专家、研究学者、外卖平台代表在内的多方参与“推动外卖塑料包装污染综合治理”线上研讨,共同推动外卖塑料污染治理更进一步。

中国外卖市场超1万亿,环境压力如影随形

中国的外卖行业在过去5年保持强劲增长,外卖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01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超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5%。外卖业务量的增长同时意味着外卖包装用量的增长。

由于统计口径、研究方法和不同年份订单量的差异,不同的研究得出的外卖塑料包装废弃物总量的数据也不同,大致的总量区间在46万 – 168万吨。且随着外卖市场的发展快速增长。

外卖行业发展带来商业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伴随着相应的环境压力。华中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段华波对此深有感触,“虽然外卖包装与传统包装并无本质区别,但由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且数量不断增加,引发了广泛讨论。尽管外卖包装废弃物体量有限,但仍需关注其持续增长趋势。从环境影响的角度看,生产和处理阶段均存在一定的排放,尤其是在废弃后可能带来的压力。”

“无需餐具”撬动外卖塑料包装减量

为了应对外卖塑料污染问题,国内几大外卖平台作为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台型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内进行了不少努力和尝试。

在国际通用的“废弃物管理3R原则”中,排序首位的是“源头减量”,摆脱塑缚外卖减塑项目主管丁奕将之比喻为“关掉水龙头”。丁奕表示,“无需餐具”业已成为外卖行业塑料垃圾减量的重要抓手,因为它帮助消费者养成自备餐具的习惯,从而为后续使用可重用餐盒或减少一次性制品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据摆脱塑缚2023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有17.4%的消费者将无需餐具设置为默认状态,在调研开始前三个月内有60%的消费者点过无需餐具的外卖订单。

 

然而,“无需餐具”订单比例仍有提升空间,且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挑战。该调查数据还显示,有65.7%的消费者遇到过选择无需餐具仍收到餐具的情况。

除了“无需餐具”以外,美团这一国内外卖平台也努力从其他角度探索源头减塑和回收方案。美团青山计划发起于2017年,美团青山计划高级经理周焱介绍:“从2018年开始,回收这个环节美团已经开始有探索了,从最初做单点写字楼试点,到2021年在厦门、上海率先实现了城市规模化的餐盒回收,并相继拓展到杭州、青岛、深圳、北京等地。美团和政府、从事后端回收的企业联动,搭建城市级别的回收体系。目前已经有14个省份、15个城市开展这样的规模化回收,累计回收超过1.7万吨的塑料餐盒,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替代材料之争:可降解塑料、无纺布,谁是减塑的灵丹妙药?

除了从源头上减少,不少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将思路转向了“替代”,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外卖塑料包装的可降解塑料,也被作为“环保材料”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然而,清华大学和中国石化在2022年联合发布的《可降解塑料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政策支撑研究项目报告》揭示,可降解塑料当中有96.77%进入填埋或者焚烧,真正能够进入到工业堆肥、厌氧发酵处理的比例合计不到0.01%。

在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主任张淼眼中,“至少比如说像外卖的这种应用方式来说,可降解塑料的意义不大”,她解释:“如果它完全是生物基的话,那可能它起到了替代化学原料的作用,在碳排放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它如果仍然是一个一次性的产品,那它最后通常来说绝大部分还是进入到比如说焚烧场、填埋场这样的环境,那跟普通的材料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不过可能成本更贵。”

与可降解塑料类似,无纺布袋也广泛被外卖商家作为替代性“环保”材质使用。“无纺布”是一种织造手法,部分无纺布的主要材质依然是塑料材质。据张淼观察,现在的不少外卖包装袋越来越厚重,有些包装为起到保温的作用,塑料含量呈现不减反增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说,部分无纺布袋的使用和推广,甚至跟减塑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摆脱塑缚项目主管丁奕坦言:“从减塑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源头减量,减少任何形式的一次性包装才是减塑的重要原则。包括无纺布包装在内的一次性包装,能不用就不用,能减少就减少,当然是最好的。”

“其实我们也关注到,商家使用无纺布袋数量明显增加。”美团青山计划高级经理 周焱对此问题亦有所观察,她从外卖平台角度补充了实践案例,“青山计划曾经通过与商家联动,鼓励针对无纺布袋的循环使用的激励活动,期待无纺布袋能适用于更多重复使用场景。”

使用7次就能抵消环境影响,循环餐盒推广为何仍困难重重?

除了源头减量和材质替换,外卖减塑的另一条路径是餐盒回收。

2022年摆脱塑缚联合深圳大学、北京培思绿色科技发展中心发布《外卖循环餐盒经济与环境效益研究报告——基于爽提循环餐盒·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案例》,《报告》显示:爽提循环餐盒在运营期间每循环使用7次,就可以抵消一次性餐盒在五类指标中的环境影响。截至2022年的5月,“爽提”在校园里面餐盒的平均循环次数是63次,已经有效地减轻了校园垃圾的处置负担。

然而循环餐盒适用的场景条件比较特殊,主要为相对封闭的园区场景。美团对循环餐盒模式落地之难早有体会。周焱总结:“第一,循环餐盒需要解决回收、消毒、再分发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中餐的餐品品类众多,其包装‘非标(即非标准)’性非常强,如何在非标模式下、在总量巨大的前提下解决餐盒回收问题,仍非常有挑战性;第二,消费者对于循环餐盒的食品安全和便捷性有顾虑,目前现有的案例仍主要小规模地使用在封闭场景中。”

面对现实重重困难,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 段华波副教授仍然乐观而坚决地表示:“循环餐盒肯定还是要推,因为这是减少废弃物特别是减塑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如何去做,段华波提出了两个未来发力方向:第一,在校园、园区等封闭、人口密度高的场景、重点城市中进行试点;第二,分清以外卖循环模式为主的“小循环”,以及实现整个社会包装类都囊括其中的“大循环”系统。

当大小循环都建立和完善起来,将实现这样的场景:消费者在家中点单,使用完将包装转交给专门的第三方回收机构或回收体系。该体系将不限于回收餐盒,也回收水果生鲜及电商平台的大多数消费品包装,统一将包装二次分配投入到市场中,以此降低和分担成本。

多方共识:壮大绿色“盒”力,尚需综合治理政策浇灌

如何让餐饮外卖的循环模式尽早突破场景限制,走向更广阔的空间、赢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上海浦东益科循环科技推广中心主任 张淼认为:“在回收角度应有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而周焱也从企业角度提出了类似的诉求:“我们觉得在政策的制定上,可以对从事低值可回收物的行业、企业作一些扶持,包括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同时加强对普通居民的宣传倡导,引导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与回收行动。”

摆脱塑缚项目主管丁奕补充道:“回收系统的建立很重要,同时期待有政策能够帮助我们在源头减量方面做得更好,除了加强对‘无需餐具’落实的监管以外,更能参考我国在快递塑料污染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源头减量为基本原则,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建立配套措施,并配合具体的政策目标,明确牵头主管部门,实施具体的措施试点,引领行业落实政策目标。”

文| 记者 甘卓然 实习生 梁曼欣 通讯员 摆脱塑缚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