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章:推动行政学科重建复兴,见证百年中大蓬勃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陈晓璇、孙唯 发表时间:2024-07-25 22: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陈晓璇、孙唯  2024-07-25
为行政学坚持做摇旗呐喊的“老兵 ”

7月24日, “中国MPA之父”、中国当代行政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山大学教授夏书章逝世,享年105岁。

“夏老千古,风范永存”“深切缅怀夏书章先生”……百年人生路,夏书章教授有着怎样的为人之道、大师风范和学术地位?他一生践行的“行”字,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学术地位:
行而不辍!近百年政治学、行政学发展的见证者与践行者

1947年,夏书章受聘于中山大学,年仅28岁的他收获了昵称“娃娃教授”,很不简单地开了三门课:行政学、市政学、管理学。带着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学生们,走街串巷,实地考察,课堂内外有声有色。但随着1952年的“院系调整”,政治学、行政学专业停办,这一停,就是三十年。而此时的夏书章已经年近花甲。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亟需对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补课”。“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1982年1月29日,夏书章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这是学界公认的有关共和国行政学建设的第一声呼吁。

虽然40多年已经过去,当我们重新拿起这篇文章,其提出的重要问题、蕴含的重要思想和理念,跨越时空仍旧能给予今天的研究者和政府管理者深刻的思想启迪。

1999年,在获得哈佛大学公共行政学硕士的五十多年后,夏书章把MPA(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引入中国。中山大学是国内第一批开展MPA教育的高校,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谭安奎介绍,夏书章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定要有全球视野。“通过MPA项目能够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良性互动。”

七十余载躬耕教坛,夏书章培养了大批行政管理人才。他从不满足于个人学术的成长,而是提携后学,身体力行地匡助青年才俊。

2005年,已是86岁高龄的夏书章正式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出于对学术和育人的责任心,九十多岁时夏书章仍坚持在家中给博士开题、授课。他还反复提出要给本科生上课,有人建议可以给同学开讲座,但夏书章仍觉得不太满意。他多次表示“乐于向中青年学者们学习,还争取同他们合作、共勉”。

在他的引领下,中山大学形成了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高水平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梯队,逐渐凝聚了一大批专业过硬、经验丰富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了从博士、硕士研究生到本科生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行而不辍!在忙而更忙的70岁甚至80岁之后,夏书章的学术研究,遍布“依法行政、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创新型国家”等课题。如今,《行政管理学》教材已经出版到第六版,是无数高校学子的必用教材,全国MPA教育推广到了100多所高校。

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回看夏书章的一生,70多年在中大,他成为了中大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也是百年中大以及政治、行政学科发展将近一个世纪的见证者。

大师风范:
行胜于言,活到老,学到老!

行胜于言!熟悉夏老的人都知道,他对时间管理非常严格,“守时”出了名。媒体记者每次采访夏书章先生之前,中山大学的老师都要提醒,一定要准时到,一定。“严禁迟到!对于迟到这点,夏老是不能容忍的……”

据介绍,夏书章的手表总是拨快5分钟,上课比大多数学生早到教室,和人约出门,他总是提前10分钟在楼下等候。有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个典礼,领导迟到了。他撂下一句“不像话”,直接离开,秘书只好追在后面请他留步。

据同事回忆,夏老在教学上非常认真,一方面很守时,会提前10分钟到课室,上课、下课都非常准时,学生不准时、不认真,夏老会生气的。另一方面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坚持手写讲义提纲,围绕提纲开始讲述。他要求并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能力,不能仅仅充当“复读机”。他对学生有三点要求,一是独立思考,二是认真读书,三是深入研究。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是夏书章人生的真实写照。夏书章曾表示:“只要有需要、有兴趣、有条件,90岁也一样学,学习始终是一件应持续终生的事情。”他家的客厅里三面墙都摆满了书柜。书挤到桌上,挤到过道的临时书架上还是放不下,就放在地上。90多岁时他仍保持着每周去学院取阅报纸来更新知识的习惯,从中时时了解国家以及行政学的发展态势,并为之感到高兴,“我希望能继续做一个摇旗呐喊的‘老兵’ ”。

在60岁到100岁之间,夏书章出了44本书。72岁出版《香港行政管理》,81岁出版《现代公共管理概论》,97岁推出了《论实干兴邦》……值得一提的是,夏书章很少使用电脑,所有的文字都出自一笔一画的手写,一分一秒的专注。104岁之时,他还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上写“夏老漫谈”专栏。这一专栏从他82岁起,写了22年,记录他对公共管理和时事的随笔思考。

文丨记者 陈晓璇 陈亮 孙唯 实习生 何泳陶
图丨学校官网官微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