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心理学跨国合作!首届中德心理文化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4-10-01 22: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4-10-01

9月30日,由广州市心理学会、广州市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梅宁哲(广州)心理咨询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中德心理文化交流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德国专家分享了各自在心理创伤治疗领域最新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活动旨在赓续中德心理文化交流的优良传统,开拓我国本土心理治疗的美好前景。

德国驻广州领事馆文化处Emma Jacobs,德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法兰克福创伤处理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Mrianne Rauwald,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杨文登教授,国际团体分析以及进程协会IAGP会员、暨南大学教授张将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璇等专家,以及全国各地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70余人参会。会议由本届论坛主席、广东资深心理专家、梅宁哲心理中心主任宗建飞主持。

宗建飞介绍,中德心理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推动着我国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以Margarete Haass Wiesegart女士为翘楚的一批德国心理学家,多年来致力于培养中国心理治疗师,在我国心理治疗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宗建飞提到,心理治疗领域重视个体情感和内心体验,心理治疗师们面对病人的痛苦与绝望时的勇气、陪伴、坚持尤为重要。

在报告中,宗建飞以《创伤与转化》为题,以真实案例讲述了在经过数次的动力学治疗后,他通过非语言的治疗方式,尊重患者心理防线与其建立信任的新尝试。

杨文登强调了中德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对中国心理治疗业的重要影响。他表示,如今27年过去了,中德班所培养的治疗师已经成为了我国行业佼佼者。

张将星认为,要从时间、空间、人际三个维度理解人类心理创伤的起源、重男轻女文化对心理创伤的影响,并探索对创伤的文化修复路径。她归纳了心理创伤在咨询室里的常见形态,即原生家庭中被虐待、被忽视和被溺爱,以及在团体中的被排斥、被边缘化和被“非”人中心化——如病人、工具人现象。

“在心理咨询领域,无论咨询师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及来访者文化背景的影响,这可能导致共情不足或过度共情。”张将星剖析了咨询师所面临重男轻女文化的挑战与困境,并提出在咨询室内需要帮助来访者体验到文化的生命力,在团体中受伤、也在团体中疗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辅导与治疗专委会委员朱宏博对团体精神分析疗效因子的理论进行了介绍,深入剖析了团体精神分析对修复创伤的疗效因子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德方专家Rauwald博士从事创伤治疗临床及研究工作已有四十多年,现场进行了主题为《创伤与复原》的讲座,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解读创伤。她分享了创伤研究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以及创伤的定义、影响、心理生物学、处理等方面情况。她介绍的创伤相关的生理基础,对很多非医学背景的心理咨询师而言较少接触,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临床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她还介绍了“治疗目标金字塔”,认为很多时候心理工作要在“稳定化”这个目标层面进行,工作的重心是增强患者/来访者在当下生活的稳定性。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王蓉
图丨活动方供图

编辑:许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