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比赛能加分吗?”“我的讲座证明找不到了!”每当一年一度的综测拉开序幕,大学生们使出浑身解数,分分必较,0.01分都不愿放过。有人跃跃欲试,志在必得;更有人焦虑不安,担心自己拿不到好名次,白忙活一整年。如今,高校秋季学期过半,不少同学已经开始焦虑期末综测。“综测焦虑”从何而起?现行的综测体系存在什么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综测是什么?
评选奖学金、分配保研名额重要依据
综测,全称综合素质测评。目前,各高校普遍以分数为综测指标,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作出量化评估。综测分数一般由专业学习、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得分按一定比例合成。不同学校具体算法各不相同,但基本遵循专业学习占比最高,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板块按需调整的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综测?综测是旨在加强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对于高校而言,它能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调整以及优化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另外,综测结果往往还是高校评选奖学金、分配保研名额的重要依据。
同时,综测鼓励大学生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在校学习、社团活动、社会服务等提供努力的方向,助力他们更好地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最开始是受到综测影响,抱着攒志愿学时的想法去参加志愿活动的,后来逐渐意识到自己确实乐在其中。”来自中山大学的李茵分享了她的经历,“我变得更加自信了,也因此认识到了很多不同的朋友,还锻炼了自己在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伴随着竞争,对于当下部分大学生来说,有时综测似乎已经变味了,成为了“无尽‘卷’活动分”的代名词。“愿世间没有综测”“综测好低好焦虑”“综测真的很消耗我的情绪”……朋友圈、校园论坛等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为了综测抓狂的大学生。“综测焦虑”弥漫在大学生之间,成了时下热门的话题。
焦虑背后
现行综测体系存在哪些问题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者表示“会因为综测而感到焦虑”。“我本来不会的,直到上次因为综测拿了奖学金,就开始焦虑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方小枣坦言。
“综测焦虑”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高校综测与奖学金评选、保研名额分配深度捆绑,综测结果应用范围狭窄。评优评先结束,综测就没有用武之地了。奖学金、保研本应是激励,却不知不觉成了目的——当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认为“综测就是用来评奖、保研”时,综测已经偏离了它的主旨。
这正是综测焦虑“大行其道”的一大原因。为什么焦虑?担心综测结果不够理想,错失奖学金或保研名额。怎么办?只能参加更多活动。于是,“签到就溜”的讲座、不需要太费心思的“水赛”、“混一混就好”的社团活动挤占了大学生们的必做名单。忙前忙后,综测分提高了,却没有多少实质的收获,还累得莫名其妙。
对此,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陆昕深有体会。“绝大多数活动都是为了综测分去参加,而不是自己的兴趣。”她无奈道,“尤其是在保研关键期,经常会为了加综测分在很疲惫或者很多事情时,不得不去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参加一些对自己用处不大的活动。”
同时,这也暴露出了另一问题:一些高校制定的综测方案缺乏科学性。综测的评价内容和赋分值人为性较强,其中,评价内容不完善、加分项目赋分不合理是大学生们集中火力的“槽点”。“网上随便答个题,居然能按照国奖的标准加分”“认认真真做了半年科研项目,加的分不如别人参加一次文艺汇演”“体测优秀和体育竞赛获得全国第一名加一样的分”……各种“吐槽”屡见不鲜。
对此,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国玲表示,现行的综合素质测评确实普遍存在“评价标准向智育倾斜、量化指标过于刚性、忽视个体差异、忽视学生的创新力及科学精神等难以量化的方面”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高校追求管理的便利,或出于对公平、公正的考量,以及对综合素质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张国玲说,“部分大学生为了综测分而盲目参加活动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但也暴露出他们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我并不赞同。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从活动中获得成长和提升,还可能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除此之外,一些高校的综测工作流程也存在不够透明、有失公允等现象。“在我们学校,综测每一项的成绩会公示,但具体加分项目不会。”方小枣向记者透露。公示不全,就意味着监督无法做到位,给“暗箱操作”留下了可乘之机。其次,高校评议工作一般由学生干部主导,而学生干部作为利益相关方,在评议中很难避免主观倾向,甚至出现“独揽大权”的情况。
如何优化?
更多元、更灵活、更个性
然而,大学生仅仅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也同样重要。尽管现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或许存在种种问题,但它的存在仍有必要。那么,高校应如何优化这一评价机制?如何使综测更好地实现初衷,发挥激励作用?
针对目前的综测模式,张国玲表示,高校应当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应调整综合素质指标占比,除了学业成绩外,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品质修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难以量化的方面;其次,要优化评价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同伴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公开演讲辩论、项目评价等,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高校应设法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依据大学的特点、大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特别针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技能突破等,灵活地制定评价方案,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张国玲进一步表示,除了量化评价模式外,可以采取其他更优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比如可以引入过程性的档案袋评价、项目作业评价、同伴评价、公开演讲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参与和反思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张国玲说,“同时,学校也可以尝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因综测而深感焦虑的大学生,张国玲建议他们首先要调整心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不要过分追求分数和排名。其次,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和精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参与。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最后,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经验,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本文李茵、方小枣、陆昕均为化名)
文|记者 孙唯 实习生 袁辰悦
图|新华社资料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