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光潋滟的若海湖面,一台无人机正敏捷地在空中飞行,突然做出悬停、反复出入水、水面航行、水下航行等难度动作,引得观众侧目、喝彩。这是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蒋运华老师团队展示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海-空跨介质无人航机,它已跟随“中山大学极地”号 2024年北冰洋科学考察活动开展了冰区海试。
12月26日至27日,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以下简称“中珠”)举办媒体开放日活动,该校区建设25周年以来的众多前沿科技、育人成果悉数展现,释放着在百年华诞新起点接续蓬勃发展的乐观信号。
在船长孙福泉和南方海洋实验室船舶运行管理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张小波的带领下,记者们在珠海金湾区高栏港务码头登上“珠海云”号,深入体验了一番“船员生活”。“它开创了我国利用批量化无人设备进行跨域协同海洋观测的先河。”张小波表示。作为世界上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它为中珠的海洋科研提供了先进的海上移动平台,助力科研人员拓展科研领域,也为海洋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教学场所。今年它已圆满完成科考任务20余次,并邀请了多个中珠学院的师生上船参观。
记者深入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了解实验室最新进展。近年来,该实验室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珠海云”正是由其主持建造。据实验室主任助理、教授杨清华介绍,实验室还打造了全球首创的智能敏捷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自主研发设计了国内首台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新型智能化深海养殖平台“珠海琴”;开发了全球首个海洋数字孪生引擎DTO;解决了凡纳滨对虾良种依赖国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在凤凰山顶的天琴测距台站,天琴前沿科学中心工程师韩西达分享了天琴计划的建设历程。他介绍道,与传统的选址不同,该台站位于城市之中,交通便利,也发挥着教育基地的作用,“我们的学生能亲手操作,我们是一个实习基地,还是科普教育基地”。据悉,天琴测距台成功测得了月球表面上5组反射镜的回波信号,测出国内最准的地月距离,且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活动期间举办了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与监测中心主任保继刚,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赵羲,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平台设施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穆原子分别以《阿者科计划:高校技术援助下的旅游减贫之路》《中山大学极地科技工作》《万山海上测试场》为题介绍了团队成果。
随后的媒体见面会上,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晒”出中珠25年来的“成绩单”。“我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在珠海校区‘办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发扬中大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学风校风,全面推进校区的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高松表示,珠海校区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为百年校史的辉煌篇章,实现了三个“新”——拓展了办学新空间:珠海校区是中大在南校园之外的第一个新校区,学校在此布局建设新的学科和院系;增添了发展新活力:发挥珠海的区位优势,立足湾区、联动港澳、面向世界,不断推进国际化开放办学,增强资源汇聚能力;搭建了服务新平台:珠海校区是中大服务珠海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服务广东走在前列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式为地方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次活动还开放了珠海校区建设发展编年史陈列厅、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珠海校区音乐厅等地,并进行了新型无人航机和气垫无人艇演示。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张恩豪
图丨记者 潘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