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网络安全工作者都应以保护国家和社会的信息安全为己任。”作为一位在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应用及安全等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仇晶就如同“铸盾人”和引路人。她将教育融入国家需求,竭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持续为守护网络安全、实现科教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她带领学生进入全新领域、学习前沿技术、积累实战经验、突破核心技术,为广州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人物档案】
仇晶,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博导,广东省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CCF杰出会员,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常委,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论坛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及安全、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基础理论和先进智能算法设计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心中的教育家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早,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
课堂保持高人气,鼓励探索新领域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融合计算机、通信、电子、数学等学科的新兴学科,带领同学们进入这片全新的“秘境”,需要时刻提醒他们保持终身学习、勇于探索的热情。“如果一个同学走出学校,遇到不熟悉的工作或者困难时,能够有不怕新领域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有开拓学习的方法,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仇晶这样勉励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安全也是一个敏感的领域,国际上开放和共享的仅是通用技术,核心和‘卡脖子’技术需要我们自己突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仇晶常常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网络安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投身我国网安建设,为国分忧、自立图强。
在学生眼中,仇晶是一位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善于运用通俗有趣的表述,把抽象概念讲得清晰易懂,她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互动,广受学生欢迎。她3次获校级优秀教师,在2012年度学生评价中排名学院第1,2019、2020年度排名第2。课上,她会利用实际案例来解释复杂的理论概念,例如以生活中常见的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们快速理解和掌握机器学习算法;讲决策树算法时,她手绘“家族树”海报,将节点类比家族成员,同学们围观讨论,热情高涨;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时,她组织了一场模拟辩论,学生们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激烈交锋”,不仅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也锻炼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来源于家庭的传承。“我的父母都是高校教师,家庭对我走上教育之路的影响很大,在科研和教学道路上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引和启发。”而在后续的求学路上,仇晶遇到了多位良师,亦对她影响深远。“我的博士导师廖乐健教授是一位‘静水流深’的学者,每当我遇到瓶颈时,都会想起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沉纯粹的科研精神。”
进入工作岗位后,优秀的同行和领导又令她坚定了育人信念。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加入广州大学,成立了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院,并创办了特色型研究生班“方滨兴班”(简称“方班”),同一年仇晶作为广州大学引进人才加入。仇晶表示,“方院士不仅在网络安全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方面他也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方班建设上,他每周投入的课程时间和阅读、指导的论文数量都远超我们,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了我投身方班教育的决心。”
探索“科教融合”,培养“定制人才”
在广州大学,方班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和显著影响力的高等教育创新项目。它汇聚顶尖师资,致力于培养网络空间安全精英人才,揽获大奖无数。仇晶曾担任方班课程副导师和“方班拓展班”成都电子科大班指导老师,现任《人工智能》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广州大学教研组组长,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方班模式”有何重要经验?仇晶告诉记者,在方班的教研生态中,“科教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过程。方班课程设置有“三驾马车”——“方班研讨厅”“方班演武堂”“方班前沿秀”。其中,“方班研讨厅”课程面向50所知名高校组建虚拟教研室,开展跨校联合教学,培养学生创新与思辨能力;“方班演武堂”课程则依托联合实验室和网教盟会员单位,开展校企联合教学,为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以及广交会等提供网络安保服务,提升学生安全分析与工程实践能力;“方班前沿秀”课程邀请院士、国家级人才、企业专家等科学家和行业大咖,为广州大学方班学生讲授前沿科学理论与工程方法,把“开阔眼界、触摸前沿”纳入到方班的日常教学。“依托‘研讨厅’和‘演武堂'课程,将科研项目中的前沿技术和工程需求分解到课堂教学内容中,真正做到项目驱动教学,教学反哺科研。”
仇晶认为,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是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关键,而方班的使命正是培养能够应对复杂挑战、具有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网安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考虑,既要注重技术能力的提升,也要强化道德和法律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理念,仇晶在课程设计上,通过面向产出的教育与评价理念,强调以案例驱动的教学内容为核心,采用启发式答辩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仇晶提到,随着各个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细分化。“比如,针对电力、智能汽车、工业控制等领域,定制化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案将有助于满足行业特定需求。”因此,她强调重视实战经验,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合作,通过实习基地建设、网络安全演练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
挖掘行业问题,打造实战精英
网络空间安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仇晶任教以来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实场景的实战经验和实践素养,让其领悟“科研不应停留在学术论文中,应通过技术转化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实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每当介绍完一个新概念或技术后,她都会设计一些小实验或编程任务,让学生亲手操作,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在科研服务社会、践行实践育人的过程中,仇晶始终强调“真实”二字。“一方面要不断挖掘企业和行业的真实需求和真实问题;另一方面要开发真实的系统。”她介绍道,其团队目标是利用前沿技术解决行业痛点,做立足实际应用、可解决实际问题、可有效转化的科学研究,与企业形成互惠互利互补的发展态势,形成对社会有用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发真实的系统,积极与企业合作,实现技术升级和转化。“例如我们与青藤云安全公司合作,开发‘纵溯安全’网络攻击调查系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产业赛道获得了国赛银奖。”
以实践为手段,以思辨创新为目标,仇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在鹏城靶场负责人贾焰教授指导下,她基于“方班演武堂”模式,组织包括北京冬奥会安全测试、“冬奥网络安全卫士”、127-132届广交会安全测试、16-18届文博会安全测试等在内的攻防演练活动和网络安全大赛40余场,并连续5届获得广交会安全保障感谢信,获得北京冬奥会安全保障表现突出个人表彰。
文丨记者 陈亮 实习生 谢欣希
图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