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大梦想!为何这节创新思政课要与中医药文化融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清清 发表时间:2025-03-12 20: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林清清  2025-03-1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如何创新建设?3月12日植树节当天,广州有创新探索。

当天,以“岐黄护苗助成长 厚德铸魂润童心”为主题的“厚德学堂”在广州市文德路小学启动。在校内的厚德百草园和药食同源思政长廊上,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赠送“寄语种子”,种下文化传承之树,为孩子们讲解中草药知识,进行了一次“大思政课”的创新探索。

种下种子,知行合一传承文化根脉

文德路小学的操场上,“厚德百草园”是师生经常光顾打卡的地方,3月12日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和学生们一起,将具有700余年药用历史的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种在了百草园内。

“如果被春风吹得鼻头红红、鼻涕冒泡,你们猜这片‘小耳朵’能变什么魔法?”在文德路小学的“厚德学堂”上,张忠德指尖轻捻着锯齿状的紫苏叶,为现场的孩子们讲解,“如果你吹到风流鼻涕了,就可以用紫苏叶煲水,它就可以驱走你们的鼻涕泡泡,喝完身体暖暖,还可以安抚闹脾气的肠胃。”

在厚德百草园和药食同源思政长廊,张忠德通过实物展示和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同学们介绍了艾草、土茯苓、薄荷等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性及药用价值;写有“忠德中队、忠义双全,扬帆文德、追求卓越”寄语的中药种子,被装入彩袋中,由张忠德亲手送给忠德中队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以忠义为本、以德行为先,能够像种子一样扎根于知识的土壤中,向阳而生、勇敢追梦,长成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通过亲手种植和深入学习,学生们纷纷表示,对“厚德”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厚德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接地气。

“这其实是一个知行合一过程。”张忠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并不懂得一颗种子如何真正生长。孩子在培育种子的过程中,会了解到事物生长过程中的风雨和困难,端午遇到龙舟水要如何避雨?秋收前要如何防虫伤害?整个培育生长过程,既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中医药文化,也让孩子们树立做自己的健康第一人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体会到成长中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如何解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6大平台,将大思政课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

据悉,广东省中医院从十余年前开始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去年5月,联合广东多家医院组建“岐黄护苗 培根铸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联盟。此次“厚德学堂”的成立,则是将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为何有此创新之举?

张忠德向记者分析,“2020年在战疫最紧张的时候,文德路小学成立了‘忠德中队’,就是希望激励孩子们在国家民族有危难的时候,要勇于担当。厚德学堂是基于思政课程来构建,希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进一探索创新思政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构建体系化、场景化、品牌化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新范式。要引导青少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让今天的孩子,成为国家和民族明天的脊梁。”

文德路小学校长陈康英表示,“厚德学堂”的成立是文德路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育人工作的创新举措,也是把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思政教育的有益实践。学校将通过德才融合、筑基培元、育苗种植、中医研学、中药劳作、家校讲堂、育德学堂6个方面,把“厚德学堂”打造成为学生们汲取中华文化养分、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平台,让思政教育与文化传承相得益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陈佳佳 王军飞

图|查冠琳

编辑:郭子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