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该校石牌校区举行。
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小欣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绩。他希望广大同学要聚焦国家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科技创新中找准国家战略与个人选择的结合点;要夯实学科基础,创新思维方式,把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实践之中;要深化交叉融合,注重成果转化,主动融入“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让创新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开幕式上,张小欣为暨南大学港澳台侨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营授旗。
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指导教师代表石海山分享了团队瞄准科技前沿,经过奋战取得丰硕成果的成长故事。他鼓励同学们用跨界思维点燃创新火种,用社会需求衡量科研价值,在“挑战杯”的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作品参赛学生代表林灏杨围绕创新、协作、坚持三个关键词分享参赛经历。他鼓励同学们敢想、敢为、敢拼,在“挑战杯”的赛场上书写精彩篇章。
来自三地五校区的136支参赛团队汇聚一堂,向广大师生展示了学术科技创新成果。《CBBE模型下中国智能手机品牌“高维出海”战略探析》《“火眼金睛”——可穿透火焰的实时彩色单像素成像》等参赛作品进行展示,重点介绍了作品亮点和创新成果。
自本届竞赛启动以来,共有600余件作品参赛,累计参赛学生3000余人、指导教师700余人。本届竞赛还设立了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专项赛,共吸引70余件作品参赛,200余名港澳台侨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参赛,我们第一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落地尝试。我们有深入城中村调研的体验,也有奋力计算数据的经历,从最初的灵感到最后的实现,需要不断思考和提升。”《穗制新篇,村貌新颜——城中村高质量改造的多重并发组合路径研究》作品负责人徐娜说。
“作为一名华侨学生,我第一次与内地同学和港澳台侨同学联合组队参赛。我学会了如何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也提高了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蕨类植物数字博物馆建设与交互检索系统研发》作品负责人王安娜(罗马尼亚华侨)说。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温婧
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