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却变培训印刷工?丁之境:警惕情景化教学五大误区|隽言教育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蒋隽 发表时间:2025-03-31 13: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蒋隽  2025-03-31

中考和高考全面转向情景化试题,倒逼教学、课堂也得转向大任务和情景化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教师在设置情境时,出现了一些偏离和误区。近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之境指出“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五大误区,提醒一线教师情景设置的要点在于“真实”,其检验标准是激发学生兴趣、促发自主学习、引发学生乐于碰撞交流、激活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语文,怎么变成这样了?

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从西北到江南,听了三堂文言文《活板》课发现,无论是边缘乡镇还是繁华都市,不同地域的青年教师,此课教学设计竟然完全一样。都是“穿越时空,开印刷店”,都是“采购原料—培训员工—壮大生意”,也都是与语文越来越远,与语言学习越来越疏离。

肖培东不禁感叹:是教语文,不是培训蓝翔技校的印刷工人,忧心啊!语文,怎么变成这样了?

丁之境解析,“穿越时空开印刷店”的设计虽然听起来很新颖,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设计过于注重流程和活动,却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学生们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学到沈括是如何用语言来描绘活板的,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初衷。”  

“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五大误区

丁之境指出“语文学习情境”创设的五大误区。

第一,远离文本,舍文本中的原有语境不用却另起炉灶;远离课堂,不顾课堂时空的限制,设置学生无法在课堂完成的“大情境”。

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创设的情境:“开学第一课”邀请“开国第一功臣”宋濂作学习经验分享,让学生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的学习要求,为宋濂写一篇演讲稿。邀请已经不存在的历史人物来做分享,让情境变得空洞和虚假。不少繁杂无用的“空情境”,多为满足“情境创设”而刻意设置人物、背景、任务,或者为了增加试题文字的复杂程度,提高试题难度。实则抛开情境,学生也可以准确答题。

第二,情境创设偏离语文学科的性质、脱离学生的实际学情。不少语文公开课中,让学生拍摄微电影或短视频、表演舞台剧等都是常见的情境任务。暂且不论这样的情境还有几分语文味,单是要完成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绝不是一堂语文课或者几堂语文课、一两个学生或者一两组学生就能做到的。如此情境是高消耗低产出的课堂教学情境。

第三,情境创设脱离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老师设置的情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促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完成情境的过程变成了师生心知肚明的“逢场作戏”。如此情境不仅浪费学生的课堂生命,而且让学生心生厌恶。

第四,情境创设偏离了教学目标。比如,高中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三篇现代散文的群文阅读设计,有老师抓住《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点——描写北京之景,于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任务:“北京有很多值得打卡的文人景点。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从北平庭院、清华园荷塘、地坛中任选一处景点,为其设计游览路线。”这个情境任务忽视了单元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重难点。

第五,情境创设游离了教学过程。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让学生帮济南文旅局设计一份冬季漫步指南。虽然这个情景紧扣了文旅热点,却偏离了“研读冬景、品味情感”的教学过程。

“真实情境”要点不在“情境”而是“真实”

丁之境表示,情景化教学强调的“真实情境”要点不在“情境”而在于“真实”。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

不管是什么情境,关键点在于: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能唤醒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语文学习情境创设要坚守学科立场、突出语文味。无论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任务,都应指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都应围绕听说读写等语文学习活动展开,应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立足语篇语境,突出文本特质。语文教学是以文本学习的形式呈现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以服务文本的有效学习为宗旨。

立足真实学情,突出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在创设情境任务时必须具备的意识。唯有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才能创设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境。好的教学是靠近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创设情境就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情境所起到的就是“支架”的作用。

丁之境提醒老师们,情景设计一是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任务,二是设计能促发自主学习的情境任务,三是设计能引发学生乐于碰撞交流的情境任务,四是设计能激活并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情境任务。

文 | 记者 蒋隽

编辑:许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