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肃穆寄哀思,热血长歌慰忠魂。为厚植青年学子家国情怀,4月2日清明前夕,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英语专业本科生第三党支部与学院团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马班)临时团支部师生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开展“清明双语祭英烈,以语言叩响历史之门”主题活动。
晨曦微露,烈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巍然矗立。全体师生手持白菊缓步绕行瞻仰纪念碑底座浮雕,泛黄铜雕上“刑场上的婚礼”等场景令历史瞬间跃然眼前。在烈士纪念碑前的汉白玉台阶上,青马班学员用英语齐诵《国际歌》选段,浑厚的声浪惊起陵园群鸽。学生党员代表张语立于碑前手持自制“双语追思卡”,以热忱的嗓音诵读《刑场上的婚礼》事迹诵读选段:“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前面,为了开辟胜利通途,而舍生取义的英雄,尽管他们已然化作巍峨的山脉,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已融入我们的血脉……”
在纪念馆“广州七日红”展厅,英语专业赵同学向参观者分享所在团队大创项目分析成果——起义领导人张太雷的英文演讲手稿中,“革命”一词使用“revolution”达27次,而在日文史料中则多译为“革新”。“这种语义差异反映出不同文化对革命概念的认知边界。”
日语专业林同学在参观时还原了1927年日本《朝日新闻》称广州起义为“赤色风暴”的报道历史细节,“在广州起义展柜前向师生们分享这种表述背后的意识形态偏见时,我突然意识到外语人的使命是搭建理解的桥梁”。
“参观纪念馆时看到周文雍烈士绝笔诗时,英文翻译难以再现‘壮士头颅为党落’的平仄韵律,这让我彻夜难眠。”英语专业研究生陈同学分享道,“语言的局限反而凸显了母语文化的独特性,这是教科书给不了的领悟。”
青马班学员何同学向师生们回忆起自己在天河区汇景社区志愿服务双语讲解中的意外感动:“当我用英语向肯尼亚留学生解释木棉花‘英雄花’寓意时,他立刻联想到了祖国的凤凰木。不同文化对英雄的共鸣,恰是我们要传递的价值观。”
学院兼职辅导员陈淑怡认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既要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成为用外语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传播者。
据悉,近期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不断推动“课堂+实践+网络”立体化育人体系走实走深,以红色教育基地作为“行走的思政课”重要载体,组织师生通过沉浸式学习、专业创作、网络传播等形式,让红色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入脑入心”。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骆乐 李汶晓
图丨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