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将举行本学期第八次读书会。据悉,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了菁莪读书会、小洲剧话、读经课三个学术读书会,以经典为根,以传承为脉,构建起独特的传统文化育人生态。
据介绍,菁莪读书会自2017年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孙雪霞教授创办以来,始终秉持回归原典的学术宗旨。其命名源自《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之典,喻指培育人才如草木葳蕤。读书会以《诗经》《庄子》《左传》等元典为研读核心,构建起教授引领——学生自主的双向互动模式。每周线下读书会上,成员们轮流领读原典,在吟诵——训诂——义理的三重解构中,既感受“关关雎鸠”的韵律之美,亦深究“逍遥游”的哲学精微。
菁莪读书会深耕典籍,小洲剧话则开辟了“读演一体”的新范式。“小洲剧话”戏曲读书会由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静老师于2010年创立,十五载深耕形成经典研读——艺术实践——数字传播的创新模式。每周二岭南文化基地内,李老师以《西厢记》《牡丹亭》等经典文本为切口,通过“文本——影像——表演”三维对照法,引领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验戏剧张力,在学术研讨中挖掘文化纵深。读书会突破传统课堂边界,成员们走进广东粤剧院后台,亲历妆造流程,对话主演曾小敏,在沉浸式探班中理解戏曲程式与时代创新;更深入广州各大剧院观摩《七日告白》《英歌》等多元演出,见证传统粤剧融合萨克斯、数字投影的当代演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左鹏军教授的读经课以“讲、辨、评”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为中华经典传承开辟了一片沃土。自2008年起,每周一次的课堂雷打不动,带领学生深入《诗经》《尚书》《周易》等原典,在字斟句酌中对话圣贤。课程采用学生主讲、集体辨析、师生共评的学术训练模式:主讲者需整合五种以上权威注本,在对比中梳理文义;交流环节师生围绕字句训诂、义理阐释展开思想碰撞;评课阶段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求真意识。这种深度研习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文献研究功底,更有助于塑造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个读书会虽形式各异,却共享着同源的文化基因。菁莪以原典立根,小洲以戏曲通脉,读经以思辨润心,共同编织成华南师大的传统文化育人网络。在这些读书会中,老师们不仅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经典文本,还鼓励他们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学生们在研讨中积极发言,相互启发,不仅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文|记者 孙唯
图|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