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实验课堂提质有新法,纸笔书写也“上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发表时间:2025-04-26 07: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2025-04-26

数字气息满满的课堂,是什么样?4月24日,在广州举行的沪穗蓉三地联动的课改推进会上,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以六堂充满科技感的智能课程,生动展现了数智时代下的教学新图景。

在当日的课程展示中,AI 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语文课堂上,李惠娴老师带领学生通过AI生成古诗插图,将《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画面。“诗画同源,AI生图能拉近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李惠娴解释,在语文“插图我来选”环节,学生通过调试AI提示词,不断修正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还有“画在纸上、显在屏上”的智慧纸笔系统——课堂上,学生手握青鹿智慧纸笔在白纸上写下答案,笔尖划过纸面,系统内置的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分析,教师端屏幕便能实时跳动答题轨迹——这是育才实验学校智慧课堂的日常缩影。

学校副校长谢全胜介绍,学校2025年2月初引入这套智慧纸笔系统,正是瞄准传统课堂“反馈滞后、学情模糊”的痛点:“通过这套系统,老师能实时看到学生们的作答情况,答题结果即时反馈到白板,互动性也随之增强。”

这套纸笔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无感化”技术融合:学生使用特制纸笔书写,笔迹通过笔尖摄像头实时数字化,同步至教师端平台,实现“书写即数据”。谢全胜指出:“我们的材料依然是课本+纸笔,只是多了一层技术赋能。” 

然而,技术落地并非一路坦途,师生在适应中面临多重挑战。李惠娴直言,在教学中引入AI技术实际上对教师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却对技术的掌握、网络与硬件是否相匹配、还要衡量如何紧贴学情,把技术融入教学中。而对于学生而言,如何避免“技术依赖”成为新课题。李惠娴观察到,个别学生在AI生图时直接套用模板,忽略文本细读:“有学生生成‘老妪笑脸’图,未捕捉到‘妇啼一何苦’的情感,这提醒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技术只是辅助工具。” 

“技术赋能是趋势,但教育的本质永远是人的成长。”谢全胜在采访中强调,教师明确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AI;不改人文关怀的底色,依托技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只有当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才算找到了教育数字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叶沛琪

编辑:薛仁政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