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看广东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许敏 发表时间:2025-05-22 21:2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许敏  2025-05-22
自然保护地数量全国第一,平均每3天发现一个新物种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有效守护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生物多样性家底丰厚

作为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广东以占全国1.87%的国土面积,孕育着1.43亿亩森林、超190万公顷湿地、41.93万平方公里海域。根据《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报告,全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生物超4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省特有高等植物424种、野生动物34种。

近年来,广东省协同推进构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完善就地保护体系,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系统守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有迁地保护机构超35个,共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

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种群实现历史性恢复,其中穿山甲人工繁育全球首次突破子二代存活。2022-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持续扩大。

构建全民参与保护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为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健全生态监测网络,全省布设542个国家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建设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覆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广州海珠湿地、深圳杨梅坑和肇庆鼎湖山分别作为广东广州站(城市)、广东深圳站(城市)和广东鼎湖山站(森林)3个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主站点。

通过持续动态调查及监测,见证区域生态保护成效。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2017至2023年维管植物从625种增至835种,鸟类增加15种至89种;肇庆鼎湖山近十年新发现野生动物近400种(含亚种),其中12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7年首次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后,持续监测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

这些生态家底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维系粮食安全、气候调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网络。从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历史性恢复到红树林碳汇交易首单落地,广东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修复行动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指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制,有序推动生物多样性全方位、多主体、深领域综合保护,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不断筑牢祖国南方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号召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推动构建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共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文|许敏 粤环宣
图|羊城晚报·羊城派资料图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