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留学八年:在玫瑰花海中见证中保双向奔赴|小众留学也精彩51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发表时间:2025-07-11 21:5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2025-07-11

2017年深冬,当唐良燕走出降落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的机舱,零下十几度的寒风裹挟着未融的积雪扑面而来,让这位来自中国南方的姑娘首次真切感受到巴尔干半岛的凛冽寒意。

彼时的她尚不知晓,她将会在索非亚大学从本科一路读到博士二年级,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近八年的青春印记。如今,作为保加利亚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的她,正在成为中保友谊大道旁一朵绽放的保加利亚玫瑰,见证着两国人民的尊重理解与双向奔赴。

留学抉择:绽放在“一带一路”的“玫瑰之国”

对她来说,选择保加利亚,既是机缘也是规划。从小有着留学梦的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在高中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的机会。唐良燕回忆道:“相比去留学人员较多、发展较快的国家,我更希望在一个小众国家慢慢适应成长。”保加利亚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地位,吸引了她的注意力。“我感兴趣的是经济学方面的领域,保加利亚近年和中国关系越来越好,对我来说有更多发展机会。”

一边备战高考,一边准备留学材料,申请过程远比想象中严格。从健康证到留学动机信,再到留学四年的大致学习规划,“材料要装订成一本书,经过层层筛选后,经由留基委投递到国外院校审核,等offer寄回国内才算有机会。”而获得资格的一切前提是,她需顺利通过高考,并能够考上国内一本院校。数月后,拿着国内院校和索非亚大学的offer,唐良燕终于获得了前往保加利亚的机票。

到保加利亚的第一个难题,是攻克保加利亚语。在索非亚大学,留学生需先上一年预科再正式进入本科阶段,这正是对留学生的语言淬炼。“保加利亚语的发音跟中文和英文是完全不一样的体系,如果学会字母就可以直接拼读任何单词,这是比英文容易的地方。”而让人头疼的是,所有的单词都会分为阴性、阳性和中性。预科期间的老师用保语授课,让她和同伴们着实苦恼了一阵子。

作为保加利亚历史最悠久、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之一,索非亚大学的建筑星罗棋布在索非亚市的不同区域。“学生宿舍统一分布在学生城,而教学楼根据院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区,我每天从宿舍大概坐半小时公交车才能到教学楼。”据唐良燕介绍,保加利亚各高校自费留学生中,综合类院校每年学费大约为3000-5000欧元,而艺术类院校每年学费可达到5000-10000欧元,但学校也鼓励学生通过兼职或实习等形式支撑自己的学业,因此经济压力相较其他国家并不大。

不同于国内的统一管理,学校在本科阶段采用“大课+小班课”结合的方式,主讲教授每周进行两三次3-5小时的集中授课后,再让助理教授以15-20人的小组讨论课深入剖析知识点。“经济学课程知识紧凑、跨度大,大一高数大概半学期基本学完了国内高中三年的内容,后面很快就升到本科难度,还得用保加利亚语解题。”而最具挑战性的是毕业国家考试——本科所有学科被融合为6大类,上午在4小时内完成3科论述,下午闭卷考计算题等题型,通过率仅60%-80%。“不仅是考试知识容量很大,要全面地掌握知识,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还得用当地的语言去应对,是很大的挑战。”

研究生阶段转向英文授课后,她选择继续深耕经济学领域。“课程安排在晚上6点后,白天可以兼职或做研究,很人性化。”博士阶段的学术要求更上一层楼,导师们平时善解人意,但对待学业却很严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慢慢适应了学术氛围并稳步前行,如今正在准备发表第5篇文章和准备博士毕业论文。

文化交流:从摇头“YES”点头“NO”开启的文化奇旅

从一个摇头的误会开始,唐良燕感受到了中保两国的文化差异。“我还不太会说语言时,用点头在超市要袋子,店员却不给。后来才知道,摇头在保加利亚表示‘是’,而点头表示‘不’。” 更有趣的是饮酒礼仪:保加利亚人干杯时必须眼神对视,象征真诚祝福,这与国内将杯沿压低以表尊重的习俗大相径庭。

“保加利亚人热烈又真实。”在当地公司实习时,生日时办公桌上的一盆花,考试前真诚温暖的祝愿,都让她感受到了保加利亚人民的热情真挚。“工作中和同事出现了小摩擦,他会表现出来不好的情绪,但第二天又会微笑着打招呼,非常真实有趣。”

在美食方面,保加利亚人偏爱面包和各式各样的汤,烹饪方式以煎烤为主。传统美食“巴尼萨”(Banitsa)类似于中国馅饼,由面和咸奶酪制成,其中可加香肠、鸭肉、羊肉等馅料,如今甚至出现了水果和蔬菜馅。而众人喜爱的牛肚汤往往出现在当地美食食谱第一页,由牛百叶和辣椒、牛奶、油等慢炖数小时,香气四溢。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家家户户擅于自制酸奶,口味醇香。保加利亚乳杆菌闻名世界,被广泛的应用在酸奶制作的过程中。在莫斯利安村(Momchilovtsi),近百岁老人称他们掌握了“长寿的秘诀”。唐良燕回忆道:“他们说,长寿的秘密就是保持好心情,然后每天都喝自己酿制的酸奶。”

留学期间,唐良燕走遍了保加利亚的文化地标:内塞伯尔古城的黑海落日、普罗夫迪夫古罗马剧场的残垣断壁、卡赞勒克玫瑰谷的芬芳花海……“卡赞每年有玫瑰节,所有种植不同玫瑰的家族都会有各自的特殊打扮,用篮子提着自己种植的花瓣,在路上撒花、表演节目,还有一些玫瑰制品,适合回国当伴手礼。”而索非亚市中心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其金光闪闪的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她镜头里常出现的画面。

中保友谊:从节日庆典到文化融通的心灵共振

每年6月,在索非亚潘切雷沃湖边Panchalevo湖,端午龙舟文化节的鼓点总会准时奏响。“学联已经参与组织两届龙舟文化节,带动保加利亚居民一同组成龙舟队进行体验,氛围特别好。”唐良燕介绍道。中秋前后,保加利亚人会用他们的原创的方式演奏中国的古诗词的歌曲,向中国传达真诚的欣赏与交流。“保加利亚人对中国文化是很热爱的,”她补充道,“每年春节,学联还会举办‘美美与共’中保联合春晚。”

除此之外,在每年4月份的国际中文日,学音乐的中国留学生们向当地居民展示古筝、琵琶、竹笛等中国传统乐器,而绘画类留学生们亲身教他们画梅、兰、竹、菊和写毛笔字。2015年,保加利亚第一家全中文的私立学校——爱格中文学校成立,让更多保加利亚孩子逐渐加深了对中国的认同与向往。此外,索非亚孔子学院和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也久享盛名,吸引了大批喜爱中文的各界人士前来学习。“有些人说中文比我说保加利亚语还好。” 唐良燕感到由衷地感叹道。

“留学生要讲好中国故事,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保加利亚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在慢慢增强,两国关系可以越来越好。”从本科期间站在台上向同学们展示港珠澳大桥,到在玫瑰节见证中保人民共绘牡丹玫瑰“四手连花”,唐良燕一步步看到了保加利亚人民对中国的改观与向往,也见证了“玫瑰之国”在“一带一路”的沃土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从索非亚大学的课堂走向玫瑰谷花海,从语言不通的留学生到保加利亚中国学者联合会主席,唐良燕已长达八年的保加利亚留学经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长的蜕变史,更是中保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在中保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两国人民正在各领域更加紧密相连、相互奔赴。唐良燕期待,两国之间将承载着更多关于理解、尊重与合作的美好可能,在巴尔干的阳光下延伸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文 | 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陈欣悦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沫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