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传承人,你们也是传承人!”瑶族长鼓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桥辛二公为广州职业技术大学珠宝学院“创新赋‘瑶’,‘银’领振兴”实践团的瑶银文创产品点赞时,其徒弟唐宝动情寄语学子。这是对实践团连续三年扎根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助力瑶族文化传承与瑶银产业创新工作的肯定。
近日,该实践团再赴连南,发挥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宝玉石鉴定与营销等专业优势,聚焦瑶银产业,借势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
系统梳理文化,AI驱动设计焕新
三年来,团队深入调研,访谈非遗专家、银匠与消费者,发放近千份问卷,系统梳理出瑶族银饰五大类别的22个经典符号,持续完善数字化瑶银产品IP库。团队积极拥抱科技,借助AI工具进行高效设计,累计创作340余款瑶银文创作品,制作成品100余款,满足年轻群体多元化需求。
为推广创新方法,团队联合连南团县委“连南夜校”,在拾月拾陆瑶族文创园举办主题讲座。指导老师朱欢副教授详解瑶族元素、现代融合路径及AI设计实践。现场实操环节,在队员指导下,当地从业者快速生成了数十款富有瑶族特色的精美设计。“AI工具极大提升了设计效率和质量,拓展了创意空间,”一位学员感慨道。
实践团始终坚持科技赋能,从3D建模打印、AR虚拟试戴到AI设计,着力提升产品品质、制作效率与互动体验,推动预售制模式落地。
青年深度合作,数智拓宽销路
实践中,“00后”大学生与“95后”瑶族非遗经纪人房欣(拾月拾陆文创园及瑶艺堂主理人)展开深度合作。大学生们发挥专业创意优势,向房欣捐赠了78款价值3.9万元的瑶族元素首饰设计图。同时,团队运用营销技能,借助“瑶银+新媒体+电商”新业态,在连南供销社电商中心利用瑶艺堂抖音号进行直播销售,生动讲述产品文化内涵,吸引线上关注与购买,并将50款成品留于瑶艺堂线下展销。“大学生的创意和新技术打开了销路,让非遗传承有了可持续商业模式,”房欣表示。
三年来,实践团通过扎实举措,在瑶银文化传承、产品开发、产业创新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设计研发-技术升级-市场推广-人才培养”的全产业链活化模式,为瑶银非遗可持续传承打造了可复制的“广职大方案”。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刘赪秀 朱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