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语直播、基层寻访……广州大学372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发表时间:2025-07-23 22: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2025-07-23

近日,2025年广州大学(简称“广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全面开启,近3000名学子斗志昂扬地“出征”。据了解,今年,该突击队行动服务内容涵盖岭南特色产业、海洋产业、乡村集体经济、绿美广东等多方面,服务区域涵盖河南、新疆、内蒙古等省外区域和珠三角及粤东粤西粤北等省内多地,累计组建372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成功结对273支,组队数量实现新突破。

筑牢信仰根基,学生骨干重走“红色交通线”

广大“同心筑梦”青马学子实践团分赴福建龙岩、广东梅州,重走闽粤赣“红色交通线”。这支由15名学生骨干组成的团队在红色交通线核心区开展社会实践,在闽粤大地上寻访革命足迹、深化校际合作、赋能乡村教育,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实践团首站深入龙岩革命老区,先后走访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红军长征第一村)、松毛岭战役遗址、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邓子恢故居、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通过实地参观、情景教学和专题研讨,沉浸式体验红色历史。以“红色交通线”为纽带,实践团深化校际协同,赴龙岩学院开展合作交流。两校师生代表围绕共青团工作融入大思政体系建设、实践育人、新媒体建设及校园文化精品打造等话题深入研讨,并正式签署两校共青团合作备忘录。

延伸“红色交通线”精神,实践团来到承载交通线记忆的革命老区——梅州,开展科技赋能乡村教育行动。在石正中心小学,团队成员将AI技术与科普支教结合,为乡村儿童带去沉浸式课堂。科学实验课上,“水火箭”腾空引发欢呼,“火焰掌”实验在掌心绽放科学原理,“魔法药水”变色激发好奇心;手工课中,孩子们制作炫彩“星球灯”和创意“机器人服装”;体育课则融入军体拳和趣味接力。创新设计的“科学家寄语”环节,借助虚拟现实让爱因斯坦、钱学森等巨匠“跨越时空”对话学生。五年级学生王梓骅兴奋地说:“科学课太有趣了!我将来要发明帮助农民的机器人。”实践团成员曾昱凯说:“科技筑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

“理论大餐”配送到清远,百万粉丝校园达人参与

广大马克思主义学院5位教师带领马院青年理论宣讲团44名优秀学子,组成四支队伍赴清远清城区、英德市、佛冈县、连州市等12个县(市、区)、镇(街),面向当地党员干部、基层群众、中小学生等1300余人次开展了26场基层理论宣讲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播撒到千家万户。

广州大学学生处“穗疏同心”实践团19名师生与新疆喀什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当地200余名各族干部群众,共同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随后的一周里,来自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等七个学院的学生代表,立足专业优势与当地需求,构建“非遗传承展风采、科技赋能助发展、文体活动促交流、励志教育润心田、技能培训惠民生”五大实践板块,实现广泛交往、深入交流、全面交融。

 本次活动创新采用“青年影响青年”的传播策略,特别邀请拥有百万粉丝基础的校园达人全程参与,并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对本次边疆实践进行全面记录和宣传,相关话题网络曝光量超百万次。

科技下乡为地方注入创新活力

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灵眸智译”突击队与当地直播基地联合打造“听障友好型AI助农直播间”,创新性地引入三维手语数字人主播系统,聚焦英德竹制品环保餐具、麻竹笋脆笋、英石盆景三大特色产品进行直播推广。直播时,主播语音实时转化为标准手语动作,同步呈现文字字幕,为听障群体构建起“能看懂、能互动”的无障碍观看环境。

 

“灵眸智译”突击队还联合英德团市委、英德市委宣传部打造“艺术科创公益夏令营”。此次夏令营为在英德工作生活满3个月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量身定制,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零门槛”的科技探索之旅:在人工智能启蒙课程中,突击队成员让孩子在互动中真切体会到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让科技变得更有温度;编程实践课除了让孩子们掌握循环语句、逻辑判断等基本语法知识,还通过其自身实践激发孩子们科技探索的兴趣;在Scratch非遗编程课上,团队成员指导孩子们用代码让本土非遗在数字世界焕发新活力。

支教润泽灵魂,墙绘宣传政策

体育学院“龙腾狮跃”实践团赴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开展系列活动。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为当地青少年提供专业的非遗龙狮及鼓乐教学,同时开展足球、武术、跳绳等体育技能培训,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

 音乐舞蹈学院美育专家团队赴平远县开展艺术骨干培训。本着能快速提高平远县艺术骨干的艺术教学理论和技能的理念,专家团选派高水平专家7人及研究生助教8人,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和授课方式。在课程设计上,既有《艺术课堂教学法》《AI创意工具教师实用指南》的公共课程,又分别针对音乐类骨干和舞蹈类骨干分成两个班开展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清远市锦田村党支部、望埠镇团委开展“青振乡建 筑美双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倾力打造特色课堂,孩子们化身小小城市规划师,在沙盘上建造自己心中的小世界。实践团还与孩子们携手创作“筑梦前行,共绘美好”的特色舞台墙绘,巧妙融合了学生资助政策宣传与义教课程元素,将国家资助政策要点化为生动图文,扮靓乡村街巷的同时,又打造持久可见的“政策宣传栏”。

驻村寻访调研,探索多元发展

人文学院钟厝创变突击队在梅州市蕉岭县乐干村开展社会实践,通过驻村实践调研,以当地承载了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钟家围屋”为主,围绕乐干村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景点及农产品等,拍摄出一部充分体现“钟家围屋”历史研究价值、充分展示乐干村历史文化底蕴的纪录宣传片。

 

管理学院红旅振兴π队赴梅州市平远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乡村需求为导向,从多维度切入,深入平远县各村域开展实地调研。

经济与统计学院“兴邦圆梦”实践团深入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开展农业经济调查实践活动。实践团师生随镇干部到村入户调研,大柘镇超南村、田兴村相关负责人热情指引实践团,并结合村庄产业特色详细讲解村级经济数据统计的具体方式与实操经验,为实践团提供了鲜活的基层统计案例。实践团还实地走访当地餐饮、家电行业,通过抽样调查深入了解当地企业经营现状与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经济调研的视野。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广大宣
图丨学校供图

编辑:许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