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赋能新质研究人才培养?华南师大给出学科交叉答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发表时间:2025-07-30 16:28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唯  2025-07-30
通过多学科思想碰撞,为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发展贡献前沿智慧。

7月28日至2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广州举行。论坛以“智能赋能教育·学科交叉创新”为主题,汇聚200余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一线教育工作者及全国20多所高校研究生,通过主旨报告、工作坊、分论坛、圆桌论坛及场景参访等方式,共探AI赋能教育的挑战、机遇与路向。

伦理是AI教育应用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坛上,广东工业大学胡钦太教授在《教育人工智能及其伦理》报告中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关键原则,涵盖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责任内化三大方面。胡钦太强调,未来的教育,关键在于实现技术赋能与伦理底线的平衡。

未来学校将是教师与人工智能教师协同共存的时代,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在《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报告中如此描绘未来图景。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需要从适应性培养转向引领性培养,加强通识教育、创造力教育和人文教育。

如何改进个性化教学以适应新趋势?华中师范大学黄涛教授在《认知诊断驱动的个性化教育新范式》报告中给出答案。他指出,当前个性化教育存在“伪精准”问题和诊断深度不足的痛点。黄涛强调,认知诊断技术是重塑个性化教育生态的核心引擎,其推动教育向个性化、精准化、科学化变革。

如何培育具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三创”新质研究型人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华师实践。研究院通过数智赋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高质量培养,其创新实践荣获了学校首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学科交叉协同育人的范例。依托国家级“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等平台,研究院将持续深化数智技术与未来教师培养融合,培育既懂教育规律又精通智能技术的新质研究人才。

据悉,此次论坛通过多学科思想碰撞,为教育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发展贡献了前沿智慧。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和“双一流”师范院校,华南师范大学持续推进“新师范”建设,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将深耕新质人才培养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文|记者 孙唯
图|学校提供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