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节思政课,串起百年红与新!广东思政教育打破学段壁垒,构建全链条一体化育人体系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郭子扬、何晓晨 发表时间:2025-08-01 11: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郭子扬、何晓晨  2025-08-01
从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思政教育正打破学段壁垒,形成贯通成长的育人合力

7月的惠州,骄阳似火。东江纵队纪念馆内,12位来自广东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围站在“香港秘密大营救”历史展板前,与纪念馆讲解员张秋兰低声讨论着什么。“小学阶段可以用情景剧还原营救场景,让孩子感受团结的力量;高中则可以分析当时的统战策略,理解团结精神的时代价值。”广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曹群教授的话,让在场教师频频点头。

从惠州回到广州后,这群老师又来到广州政协文史展厅进行“政治协商”主题的思政课集体备课。连续两次的集体备课,正是广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缩影——从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到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思政教育正打破学段壁垒,形成贯通成长的育人合力。

为何要一体化?破解“各吹各调”的育人难题

“过去,小学讲‘红军不怕远征难’,初中还在同一认知层面重复,到了高中、大学阶段,这种低认知层面的重复让学生听腻了、麻木了,精神价值的螺旋上升体现不出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副主任钟守权的感慨,道出了思政课曾面临的尴尬。不同学段“各管一段”,内容重复、衔接断层,难以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式发展,这正是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初衷。

从教育规律看,人的认知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需要情感启蒙,初中生侧重体验感知,高中生偏向理性分析,大学生则要强化使命担当。“就像盖房子,地基、框架、装修需各有侧重但一脉相承。”曹群教授打了个比方,“一体化不是‘一刀切’,而是让每一段教育都精准对接孩子的成长需求。”

从时代需求看,培养“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教育形成闭环。钟守权提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青年面临的思想冲击更直接,“如果小学没播下爱国的种子,中学没筑牢信念的土壤,大学再谈担当就成了空中楼阁。”

如今,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走过“宣传发动、机制搭建”阶段,进入到“实践深化、模式创新”的关键期。全省组建了53个高校牵头的一体化共同体,覆盖21个地市260多所学校;90多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跨学段联动,形成“高校带中小学”的成长格局;从2021年的“党史与思政课”到2025年的“强国建设与思政课”,每年一个时代主题,让各学段有了“共同话语”。

成效已逐步显现:4年来,全省征集思政课优秀课例和案例2300多件,60件成果入选全国典型经验;深圳“每周半天”校外课堂、东莞“科创思政”等品牌,让思政课从“书本里”走到“生活中”;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显著提升,正如深圳实验学校学生冯秋雯所说:“现在的思政课,像一场有趣的冒险,而不是枯燥的背诵。”

广州:红色基因浸润日常,让英雄故事住进心里

“按下这个按钮,中共一大的影像就出来了!”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小学的党建中心里,五年级学生廖同学兴奋地向同学展示智能党史墙。这个80英寸的互动屏里,藏着军事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数字资源,学生可以“旋转”查看长征线路图,“走进”古田会议现场。

“我看到了中共三大会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士陵园、中山纪念堂……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在跟随曹群名师工作室参观广州政协文史展厅时,二年级学生刘同学兴奋地说。曹群指出,作为“英雄城市”,广州的思政课擅长用红色资源编织育人网。沙面小学把沙面岛变成”研学地图”,学生在沙基惨案纪念碑前朗诵诗歌,在海关博物馆里对比“旧中国的屈辱”与“新时代的开放”;詹天佑小学的“红色宣讲团”穿起礼仪服,在故居纪念馆里讲“中国铁路之父”拒外资、建京张铁路的故事,六年级的邓同学说:“每次讲完,都觉得自己腰杆更直了。”

这种“红色教育日常化”的秘诀,在于贴近学生生活。何香凝纪念学校编了校本教材《香凝故事与香凝精神》,一年级学生画“何香凝奶奶的画笔”,六年级则讨论“她的爱国精神在今天如何体现”;越秀区的学校把农讲所变成“第二课堂”,学生在模拟农民运动场景时,会自发追问:“为什么那时的人愿意为理想奋斗?”

“红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让英雄故事住进心里。”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兴贤小学专职副书记梁月群说,当学生在校园里看到“天佑号”高铁模型,在社区里听见老党员讲往事,红色基因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长养分。

深圳:没有围墙的课堂,让成长在山海间发生

“用手势比出200毫米有多长?猜猜这是望远镜的什么参数?”深圳大鹏半岛的天文台里,二年级的学生们围着望远镜叽叽喳喳。这既是科学课,也是深圳“每周半天计划”中的思政教育实践现场——用天文观测培养“实践能力”,用采访记录练“协作精神”,把价值观培育融入真实场景。

2024年秋季起,深圳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每周半天校外课”,学生们走进高校、企业、自然保护区,在“无围墙的教室”里成长。深圳小学把人民公园变成“自然课堂”,春分日观察草木生长时,老师顺势讲起“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莲南小学的学生跟着博士团队爬梧桐山,在制作植物标本时讨论“生态保护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最动人的是学生的变化。过去怕黑的学生龚可心,在西涌暗夜营地当起“萤火虫讲解员”,带着低年级同学观察时,她认真地说:“这些小生命和红军一样,微弱却坚定。”家长们也发现,孩子不再抱怨思政课枯燥,反而会追着问:“下周去航天馆,能见到真正的火箭吗?”

“当课堂延伸到山海间,思政教育就活了。”深圳市学校思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佘彪说,这种“社会大课堂”的思政课模式,让学生在触摸真实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联结“个人与国家”,让教育在融合中发生。

东莞:当“芯片”遇上“信仰”,科创课堂播下双种子

“液氮倒入小车的瞬间,它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浮了起来!”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的教室里,胡嵘苹老师的《科技力量大》课上,学生陈厚霖盯着“磁悬浮小车”实验,眼睛里闪着光。这堂入选省级优秀课例的“科创思政”课,透着东莞思政教育的巧思——用科学现象点燃兴趣,用科学家精神厚植信念。

课程以“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为线索,小学段带学生走进科技馆触摸仪器模型,听科研人员讲“从零到一”的攻关故事;初中段在郭凡老师的引领下,通过虚拟展厅“拆解”大国重器,探讨“创新如何改变生活”;高中段则是汤逸山老师带着学生深入松山湖实验室,与科学家面对面讨论“科技报国的底气”。

“同样讲‘科学家精神’,小学生记住了‘南仁东爷爷建天眼很执着’,初中生领悟如何以科学家为榜样,立下报国志向;高中生思考‘基础研究如何突破卡脖子难题’,各有侧重又一脉相承。”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陈月强解释道。

这种“科学+思政”的融合,在东莞已形成体系,500所中小学实现科学实验室和科普副校长全覆盖,学生能走进华为产业园看“中国芯”,在航海模型比赛中领悟“工匠精神”。不同学段学生在活动中共同感受国家科技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在实践中深化对 “科创思政”的理解,实现大中小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互动与衔接。

莞师附小602班学生陈子颖在课后日记里写道:“从袁隆平爷爷的稻穗到散裂中子源的光环,我懂得了‘爱国’不是口号,而是像他们一样把事情做到极致。”

东莞“科创思政”大中小一体化建设在课程、师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系统的教育,也为全省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优秀范例,未来还将持续深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每一段教育都恰到好处

从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集体备课,到广州的红色课堂、深圳的山海课堂、东莞的科创课堂,广东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的路子——尊重成长规律,贴近生活实际,拥抱时代发展,让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像齿轮一样精准咬合,共同驱动青少年健康成长。

正如钟守权所说:“一体化不是简单的‘串联’,而是让每一段教育都恰到好处。”当小学播下情感的种子,中学浇灌实践的养分,大学培育担当的枝干,思政课就能真正成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坚定的信念,成长为“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的时代新人。

文 | 记者 何宁
图 | 受访者供图
视频 | 记者 郭子扬

设计 | 何晓晨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