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技术遇上百年建筑,广财青年为永汉文脉注入青春活力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发表时间:2025-08-01 22: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2025-08-01
用数字技术“留住”鹤湖围的百年记忆

当青春智慧碰撞古老建筑,会激荡出怎样的文化新声?近日,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数创智影”实践团走进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以“文脉焕新——古建筑传承活化”为主题,开展为期7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社会实践。这群广财青年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技术的探索,聚焦永汉镇古建筑保护与活化需求,用数字化手段为沉睡的古建文脉注入青春动能,让承载记忆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苏醒。

实践团抵达永汉镇与当地政府展开深度座谈。永汉镇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梁善,团委副书记钟义与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孙桃丽副院长、谭德政老师及团队成员一起,围绕地方文化保护与发展需求畅所欲言。

梁善介绍了永汉镇的“四宝”——森林、温泉、南昆山及核心文化遗产鹤湖围古围屋。其中,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湖围,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承载着客家人的千年记忆。

其后,团队明确了核心任务:以鹤湖围为重点,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活化古建筑,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路径。镇政府则协助联络村落长者、非遗传承人,规划调研路线。

要让历史“活”起来,必先深入触摸文化肌理。实践团首站聚焦鹤湖围——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方形围龙屋,以独特防御体系和建筑细节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留存百年记忆,团队分工协作:影像小组多角度拍摄建筑风貌与环境素材,精准记录雕梁画栋等细节;数字小组规划运用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穿越”到围屋生活场景;村史小组走访村中长者,收集口述历史与生活故事,挖掘围屋中“人”的情感脉络。通过三维扫描、影像记录与口述史收集,团队不仅要留存建筑的“形”,更要传承文化的“魂”。

为了全面呈现永汉的文化肌理,实践团的足迹还延伸到了周边村落,去探寻那些隐藏在民间的非遗技艺与古村底蕴。

在虎头坪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花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传承人何廖福师傅的带领下,成员们走进竹林,学习选竹、砍竹的技艺。大家一边认真观摩,一边用镜头捕捉扎架、糊纸等工艺细节。同时,还详细记录了花灯背后的节庆习俗与象征意义,梳理其传承谱系。

随后,实践团又来到官田村,调研官田王屋古建筑群与凌云阁。在村领导的讲解下,成员们了解了村落的宗族文化与建筑特色。大家还走进田间地头,拍摄农民劳作的场景,用这些鲜活的影像展现古村的“烟火气”,为文化传承积累了富有温度的素材。

要让古建活化更贴近生活,就不能忽略市井中的烟火气。实践团将镜头对准了永汉镇知名的生活街区——增龙路(又称“猫街”)。成员们来到特色肠粉老店,记录下地道的美食与晨间的活力;他们邀请居民与商户录制“永汉欢迎您”的宣传语,收集充满人情味的原声素材;夜幕降临,成员们用相机捕捉下街区夜景以及传统烟火与现代生活融合的美好瞬间……

在这场与历史对话的实践中,“数创智影”实践团让数字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保鲜剂”与“放大器”,为古建筑在数字时代的“重生”提供了青年视角的探索样本。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谭德政 洪子悦
图丨学校提供

编辑:王沫依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