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始兴,草木葱茏,客家围楼的青砖黛瓦间,又迎来了一群熟悉的年轻身影。7月23日至27日,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医心医意”卫生健康实践团——这支70%成员为港澳台侨学生的队伍,第三次踏上始兴这片土地,开启为期5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暨南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重点团队,他们带着前两年积累的经验与情谊,以更精准的服务、更深入的实践,续写校地共建的青春篇章。
从“初识”到“深耕”,健康服务再升级
今年,团队针对去年收集的村民健康数据,特意增加了骨关节病、慢性病调理等专项诊疗,沈英森、赵国平等名中医的问诊台前,早早排起了长队。
“第一年我们带着好奇来探索,第二年跟着需求做服务,今年更像是‘回娘家’,知道乡亲们缺什么、盼什么。”实践团指导老师黄雅訸说。三天里,团队辗转隘子镇、罗坝镇上营村、九龄文化广场,累计服务群众超1500人次,较前两年增长30%。除了常规的测血糖、艾灸、推拿,还新增了“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学生们用课堂学到的知识,为村民定制个性化养生方案。
在罗坝镇上营村,暨南大学副校长张小欣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进对祖国的了解与热爱。村民们拉着队员们的手唠家常,这份跨越三年的信任,让首次参与的香港学生黎幸瑜格外触动:“原来‘三下乡’不是一次性的相遇,而是一代代学子接力的牵挂。”
中医药文化科普,玩出“新花样”
“这是我们第三年做中医药科普,今年的‘道具’更丰富啦!”隘子镇的科普现场,实践团成员、香港学生麦芷清展示着团队自制的中药香囊——里面装着丁香、广藿香、陈皮等药材,群众参与互动即可赢香囊。
从第一年的“单向讲解”,到第二年的“动手制作香囊”,再到今年的“沉浸式游戏”,实践团的科普形式逐年升级。在中医夜市上,“节气之掷”游戏结合了始兴当地气候特点,“中医药拓印”摊位新增了客家常见药材图案,让村民在欢笑中感受中医药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与始兴中学共建的中医药科普基地正在稳步推进中,团队开发的“五行知己”——“AI+杏林”一站式数智化中医科普平台已获得“大创”省级立项,并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暨南大学总决赛金奖和暨南大学“AI+”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
从“体验”到“赋能”,助农实践更务实
“今年的葡萄特别甜,我们的直播话术也得升级!”在沈南村葡萄园里,实践团成员宋成浩举着手机,身后的港澳台侨学生们分工明确:有人帮农户摘葡萄,有人介绍品种,有人在评论区回复订单——这是团队第二次帮始兴农产品“上网”,相比去年,今年团队提前做了“粉丝画像分析”,精准对接粤港澳市场,帮助滞销葡萄打开了销路。
助农行动不只“卖货”。三年来,实践团的足迹从松茸基地延伸到葡萄园,从花生地到宰相粉工厂、中药材种植基地,从体验农活到记录故事,再到“出谋划策”,他们深度参与到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中。队员们通过开展调研,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种植户提供建议,助力中药材品质提升。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始兴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实践团还制作了一系列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获得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短视频大赛二等奖。
连续三年参与的香港学生谭泳健说,这种变化让他明白:“‘三下乡’不是简单的‘送温暖’,而是用专业知识帮乡村解决真问题。”
临行前,学生们在刘张家山林场前的石阶上驻足,手里捧着采集的艾草、薄荷等当地药材标本。实践团队长、香港学子林颖彤将标本轻轻放进收纳盒,笑着说:“明年花开时,第四批师弟师妹应该就来了。这些标本里藏着始兴的草木香,我们会把始兴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这束‘薇光’,一直照亮这片土地。”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林颖彤
图丨宋成浩 李政玄 陈泓伶 林颖彤 蔡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