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跨越八十年的音乐情谊,时隔25载拜卡达莫娃重访星海音乐学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发表时间:2025-08-07 23: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2025-08-07

8月7日下午,雨后的星海音乐学院绿意盎然,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校门口,一辆汽车缓缓停下,年逾八旬的巴德尔甘・拜卡达莫娃神情坚毅,缓步下车,她的目光紧紧锁定校园南侧的星海塑像,眼中满是深情与思念。

拜卡达莫娃是哈萨克斯坦著名音乐教育家拜卡达莫夫的女儿。此次重返星海校园,距她上次来访已时隔二十五年,心中可谓心潮起伏、百感交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重访,而是一场深情的回归。”她动情地说道,父辈们用音乐凝结而成的兄弟情谊,始终在她心中清晰如昨,仿佛就在昨日。

父辈的故事:患难之交,音符为证

时光回溯到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那举目无亲、贫病交加的艰难时刻,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向他伸出了援手,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里,拜卡达莫夫一家毫不吝啬地将家中仅有的口粮与冼星海分享。拜卡达莫夫的母亲更是连夜拆洗翻新一件旧大衣,一针一线地依照冼星海的身形缝制,即便手指被针扎得满是血泡,也未曾停下,只为能让冼星海感受到温暖。

尽管两人语言不通,但音乐成为了他们相知相交的桥梁。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这些作品激励着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深受当地人民欢迎,也成为了中哈人民在苦难中彼此扶持的有力见证。

延续与传承:让遗愿回到故乡

拜卡达莫娃出生于冼星海去世一个月之后,从小便听父亲和长辈讲述这位“中国的朋友”的故事。冼星海曾反复叮嘱拜卡达莫夫一家,若能联系上他的家人,请告知他们自己在阿拉木图的经历;若有可能,请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带回祖国。

几十年来,拜卡达莫娃始终铭记着这份承诺。她委托作曲家将《阿曼盖尔德》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并于2023年12月在广州星海音乐厅成功首演。“冼星海没有回去的祖国,他的作品替他回去了!”那一刻,她热泪盈眶,心中满是欣慰。

走进星海音乐学院:再续情谊,共盼未来

在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邓国安、院长陶陌的陪同下,拜卡达莫娃缓步走向冼星海雕像,轻轻放下花束,静默凝视,仿佛在与那段跨越八十年的情谊进行无声对话。

在欢迎座谈中,邓国安提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不仅是两位音乐家的患难之交,更是中哈人民心灵相通的生动写照。星海音乐学院自1985年更名以来,一直以赓续红色基因、弘扬“星海精神”为立校之魂,将音乐视为连接中外友谊、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桥梁。他深情地表示:“您的到来,是一段历史的回响,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愿中哈两国人民的友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

陶陌认为,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情谊,是战火中淬炼出的信任,是苦难中激发的创作热情,是超越国界的精神共鸣。双方约定,在2027年拜卡达莫夫诞辰110周年、星海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两国艺术家将齐聚星海,举办特别纪念活动,共同开启中哈音乐情谊的新篇章。

座谈会后,星海音乐学院安排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王云鹏现场演唱《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片段。洪亮深沉的歌声在音乐厅回荡,拜卡达莫娃眼眶泛红,双手微微颤抖,口中轻声呢喃着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冼星海是值得终生尊敬的朋友。”国乐系青年教师熊箫涵演绎岭南风格作品《走进快活林》,音乐超越了语言和国界,让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拜卡达莫娃还透露:“下次来,我不会空着手,会带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以哈萨克斯坦文化为主题的音乐乐谱。”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亚洪诺夫已对冼星海的《阿曼盖尔德》等作品重新编曲,这些作品是两国伟大音乐家深厚友谊的见证。

当拜卡达莫娃再度踏入星海音乐学院,岁月仿佛在琴弦上回旋。这里,有她与父辈共同谱写的友情乐章;这里,也是中国—中亚精神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现实映照。

音乐是通道,信念是纽带。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友谊在战火中凝结,如今,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在星海校园中回荡,演绎着精神力量的回归。中哈两国人民用心灵相通、艺术共鸣,谱写出一曲跨越八十年的和平与友爱之歌,这份信念与力量,将持续穿越时空,世代传承。

文|记者 秦小杰 通讯员 丁雯洁
视频|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阮凯成
图|学校提供

编辑:刘颖颖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