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筑梦乡旅·薪火研学突击队”再度奔赴揭西县南山镇火炬村及南山中学,围绕红色研学、美育进校园与校地协同开展社会实践,推动红色资源活化转化,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4年,突击队曾在火炬村开展思政课创意教学、口述史采集和红色故事影像化作品,初步跑通了“红色资源挖掘、思政课创新与文旅融合”的路径。2025年7月,突击队继续深入火炬村红色研学基地和革命旧址,系统踏访潮汕人民抗征队司令部旧址、后方医院、军政法庭、中共潮汕地委旧址及武器库遗迹,采撷口述史、梳理村史线索,并在宣誓广场开展主题教育,让情境化思政与在地化研学深度融合。基于一手资料,突击队撰写调研报告《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火炬村研学基地建设与运营》,用研学成果反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
突击队将美育实践纳入研学课程体系,推动“教育内容—乡土资源—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在南山中学,突击队设计并试点了递进式研学美育课程。衍纸课堂从“卷、捏、拼、粘”的技法切入,让学生在手作中体会工艺之美;漫画创作课以潮汕农谚为母题,用现代分镜讲述传统农事智慧;马勺脸谱工坊引导学生在传统纹样中融入原创元素,让非遗成为“古今对话”的桥梁。这些课程让非遗从“展柜里的文化”变成“指尖的经验”,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文化认同感,真正实现了“以艺润心、以美育人”。
突击队面向不同学段提出了“认知—实践—创造”的梯度化研学路径:小学生侧重红色手账与非遗体验,初中生聚焦村史调研与建设建言,高中生则强化战略分析与文创设计。这一模式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看见历史”到“参与发展”的能力成长。在供给侧,突击队探索“教育—体验—消费—保护”的闭环机制,将研学收益反哺革命旧址维护,推动“红色研学+生态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这一探索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也为研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突击队以现场研学与课程研发参与共建,助力形成校地协同、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育人共同体。在一周的实践中,揭西县委副书记高翔,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赵永军,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阙龙云等领导先后来到队伍驻地和课堂看望指导,充分肯定突击队把专业优势融入乡村振兴、用创新思维打造“广艺方案”的实践方向,并提出深化研学内涵、建立长效机制的务实建议。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驻揭西服务干部钟国清、林贤东、王恩祥等人送来的“绿豆饼”,为烈日下的研学实践增添了一份温情。与此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在揭西县教师发展中心正式揭牌,打通课程资源、师资与教研协同壁垒,构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据悉,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与揭西县人民政府结对共建,全面提升揭西文旅产业竞争力。从去年的探索性尝试到今年的体系化推进,从课程创新到机制完善,广艺青年以赤诚与担当,让红色精神“立得起来”、传统文化“活得起来”、乡村振兴“动得起来”,为新时代校地协同共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文|记者 秦小杰 通讯员 蒋舟 郭津津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