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马上就要到来,面对换老师这件事,孩子们有怎样的反应与想法?和家长们的担忧、焦虑不同,孩子们的反应往往更感性、纯粹些。
有些孩子舍不得老师的温柔,被窝里偷偷掉过眼泪;有些孩子觉得老师有点可爱,做个“普通朋友”挺好;也有些孩子行动力十足,主动和新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
低年段孩子,舍不得的情绪很浓
在杭州市拱墅区一所公办小学即将读四年级的青青告诉记者,马上就要开学,她最舍不得教了她三年数学的陈老师,“开学,我要换校区了,陈老师留在原来的校区重新带一年级,所以平时见不到了。”
青青是班上的值日班长,但性格比较腼腆,平时不会主动和陈老师说话。得知自己要搬校区,陈老师也不带她了以后,她亲手做了手工小贺卡送给陈老师。
采访中,和青青一样舍不得老师的孩子不少,特别是面对带教自己好几年的老师。很多孩子总去以前的老师那儿“串串门”,给老师塞点水果和小零食。
六年级男生小金比较调皮,时不时会被班主任批评,但班主任被调到其他学校后,他反而是最想老师的那一个,还掉过不少眼泪。
这种舍不得的感情在幼儿园的孩子身上更明显了。上中班的康康有段时间经常半夜哭醒,爸妈问了半天,才发现是因为熟悉的老师休假了,换了新老师,他非常不适应。
“当时我们园里有位老师借调到其他园区,一位家长差点办了转园手续,跟着老师一起转学。”一位刚带了三年班的幼儿园老师告诉记者,低龄的小朋友对熟悉的老师非常依赖,“所以幼儿园一般不会频繁换老师,不利于孩子们常规习惯的养成。”
二年级的小北最近对唱歌兴趣班有些抵触,她告诉妈妈:“徐老师换班了,我不想学唱歌了。”原来带了小北两年、平时教视唱练耳的徐老师不继续教了。“我觉得徐老师很负责,课上我遇到不会的,下课后徐老师总是会主动留下来帮我练习。”小北说,班上很多孩子知道徐老师不教了,都非常失落。
高年段学生,比大人们更冷静
记者采访发现,对换老师这件事,大多数孩子的反应并不像家长以为的那样激烈。
有家长表示,孩子开学读新二年级,班上正副班主任都换了。家长很不舍,娃却比较淡定,还反过来安慰妈妈,“他说,这样就有机会认识新的老师,就像认识新朋友那样。”
“我发现孩子完全没有我焦虑,没什么抵触心理。”这位妈妈说,相较之下,大人们更抗拒变化、期待稳定。
在杭州市钱塘区一所公办小学教音乐的丁老师说,相对于主科,孩子们对音乐老师的轮换接受度很高,“他们也会感到不舍,但这种情绪很快会被消化,我接手新班级后,大家相处得都很愉快。”
到了高年段,孩子们对换老师这件事更冷静些,他们学着从各种角度来分析换老师带来的影响,会说服自己接受变化,或者直接提出需求。
新学期读初二的小成说,班上教英语的高老师生孩子去了,他时不时地会让妈妈通过钉钉问高老师的近况,“下学期,高老师休假回来就要带新初一了,不教我们了,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校园里见面,开学第一天,我要去办公室找她。”
也有孩子直接提出自己的诉求。有位六年级的孩子直接给新班主任写信,表达了自己和同学们在换了老师以后有不适应的地方,希望新老师关注,双方能相互磨合。
题图丨羊城晚报资料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