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新学期开学在即,如何让抗战历史在思政课堂中生动呈现,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青少年心灵?8月22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职、本科6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同台授课,以差异化教学设计诠释同一主题,生动展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也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提供了鲜活范本。
在中职课例展示环节,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姜兴莹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堂。在短短15分钟的课上,姜兴莹用生动的课例,展示了如何让思政课不仅“听起来有理”,更“学起来有味”“品起来有魂”,为中职学生扣好人生的“思政扣”。
一个谜题,叩开抗战历史之门
屈原、苏武、蒋干、共工……这不是文史课堂,而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中职思政课。课堂上,老师姜兴莹抛出“日本投降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名人”的谜题,由学生们争相竞猜、各抒己见。
“谜底‘共工’可做两种理解:一种是指中国共产党英勇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此外,日本投降是中华民族共同抗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堂课用趣味的“谜语导入”环节,帮助中职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主题,在思辨中叩开了抗战历史的大门。
猜谜环节过后,一张1945年北平民众欢庆胜利的老照片,将时光拉回烽火岁月。姜兴莹以“积贫积弱的中国何以战胜强敌?”之问,引导中职学生深入思考;随后,课程层层推进,通过平型关大捷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台儿庄战役百姓自发支前等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和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力量。
最打动人心的是杨靖宇将军的故事。随着视频画面的展开,姜兴莹带领学生回顾了这位抗日英雄最后的壮烈时刻: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日军周旋数日,弹尽粮绝,最终壮烈牺牲。残忍的敌人剖开他的遗体,震惊地发现他的胃早已饿得变形,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
“有着像杨靖宇将军这样的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中国的抗日战争怎么能不取得胜利?”姜兴莹眼眶湿润、一度哽咽,台下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一片寂静,继而爆发出持久而热烈的掌声。
“每一次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都让我热泪盈眶。”姜兴莹课后坦言,“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深信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真正地感动学生;只有自己真信、真懂、真动情,才能让爱国情怀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成为他们成长的精神力量。”
姜兴莹告诉记者,如今的思政课堂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更有形式的“潮范儿”。猜谜、歌曲、视频、情景剧……多元教学手段正让思政课告别“枯燥说教”,变得“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为形式多元的思政课堂所吸引,思政课成为了他们最爱上的课。
点评:以红色基因,赋能未来工匠
“中职思政课要‘又红又潮’,既坚守正能量,又创新形式,真正贴近学生、打动学生。”在姜兴莹看来,思政课是“向下扎根”的育人课程,重在培根铸魂、涵养品德;而专业课则助力学生“向上生长”,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有根基牢固,学生的思维和品性积极向上,专业学习才更有方向、更有力量,从而真正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真正实现‘技能报国’。”
在点评环节,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石晓芸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更具建设性的教学建议。她指出,课堂最后“伟大抗战精神对我学习/生活的启示”这一设问具有普适性,但若结合技师学院特色进一步聚焦,请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谈谈伟大抗战精神如何体现在对职业技能的坚守、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上,将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像抗战时期的军工精神,背后正是严谨、创新与报国的融合。这类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他们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专业认同,从历史汲取力量,树立起为中国制造、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职业信念。”
总策划|林如敏
策划|龚丹枫 卫轶
统筹|何宁
采写|郭子扬
图、视频拍摄、剪辑|郭子扬 实习生 范乐雯
包装|范英兰
海报|黄文倩
出品|羊城晚报社教育健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