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省2025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今年是广东持续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第十八年,今年主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仪式上,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宣布广东省2025年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正式启动。他表示,省教育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高位引领和底线约束相结合,加强党建引领、创新教育形式、树立鲜明导向;健全制度机制、严格监督考核、严肃违规查处,全省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向上向好的态势。他强调,面对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网络技术发展等带来的新挑战,教育系统要加强思政引领,筑牢师德师风建设根基;要加强正向宣传,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要加强典型选树,鲜明立德树人价值导向;要加强制度建设,扎牢师德师风保障藩篱;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全面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走深走实。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阳成伟表示,华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之一,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构建独具特色的师德建设体系,学校先后有3支团队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连续16年开展国培计划、师德培训者培训项目,培育了1500余名全国师德培训骨干,成功举办六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师德建设品牌。
启动仪式后,来自全省的五位优秀教师代表进行了师德师风宣讲。2024年“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幼儿教师”,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黄柳平老师作《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 涵养高尚师德师风》主题宣讲。出于“为了山区的孩子”这一信念,她33年如一日,选择留在山区投身幼儿教育事业。她以爱心与耐心唤醒了孤独症儿童的心灵,改变了一大批曾被其他老师视为“问题儿童”的学生;她带领教师团队“变废为宝”,为山区孩子开创了“玩中学”的教育模式;怀着“推动优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信念,她在3年内开办两所分园,为家乡儿童增加了700个优质学位。她说:“只要你足够热爱学生,自然就会扛起这份责任。”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郑贤老师作《用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主题宣讲。64岁仍坚守教学一线的郑贤老师,用她的心路历程讲述对讲台深沉的爱。她说,自己是特别的,更是幸福的——凭借特别的勤奋、特别的爱、特别的专注与特别的善教,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照亮学生成长之路。她说:“想着自己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的内心全是虔诚与敬畏。”
“第九批援藏先进个人”“2023年感动广州最美教师”,广州市西关培英中学黄梦华老师作题为《山海相约,为爱跨越》的主题宣讲。她与藏族学生伍金措姆的故事告诉我们:先进的课堂理念需要坚持,但学生的学习适应过程更要关注;她与藏族老师桑吉拉姆的故事告诉我们:校长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助力他们的专业成长。三年援藏,她带着点亮希望、唤醒真情、激发潜能的信念,用心用情用力去成就教师,成就学生。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佛山市华材职业技术学校左湘老师作题为《弘扬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的主题宣讲。她以匠心叩响心门,带领学生摘得全国技能大赛奖牌;她以匠行扎根土壤,以极致的拼搏与学生共攀技能高峰,鼓励他们主动拥抱新领域,到企业去学真本领、学新技术。她在班会上与学生同算“迟到账”,让“时间就是效率”的职业观念深植于心。她用爱与担当带领团队书写着“工匠精神”的时代答卷。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南师范大学莫雷团队成员张得龙教授以《心系国之大者 践行教育家精神》讲述自己在祖国边疆淬炼师德师风的感悟。他结合援藏、援疆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团队如何践行“爱国、合作、创新、拼搏”的院训,在高原开展脑科学研究,并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他用切身经历诠释:爱国,可以是三尺讲台上的深耕细作,也可以是雪域高原与戈壁边陲的默默坚守。师德师风不是口号,它彰显在我们一次次俯身倾听、一次次科研攻坚、一次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之中。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有关负责人,广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在穗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还对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高校教师群体教育报国、在战火中构建起文脉守护防线的电影《坪石先生》进行了推介。
文、视频|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邓雅文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