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减2课时引家长投诉,不是只有上课才叫学习|隽言教育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蒋隽 发表时间:2025-08-27 22: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蒋隽  2025-08-27
家长更需要厘清的逻辑也许是:不是只有上课才叫学习,也不要总想用上课灌满孩子。

9月新学期开学在即,广州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总量从28节降至26节,引来家长投诉:“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变相加重家长教育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衔接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强度和压力,巨大的改变容易造成学生压力,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事情由头是,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5年修订)》提出,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总量从28节降至26节。具体到学科来看,小学一年级语文、二年级数学各减少1课时,为其他学习与活动腾出空间。小学一、二年级英语口语周课时由固定2节调整为1-2节,给予学校一定弹性。

且不说,2个课时的“蝴蝶翅膀”瞬间进化成“翼龙翅膀”带来“巨大改变”和“影响心理健康”的逻辑推论是如何达成的。

先说,课时减到每周26节不是广州自己“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教育部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的,是经过严格论证的国家政策。

再说,“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家长更需要厘清的逻辑也许是:不是只有上课才叫学习,也不要总想用上课灌满孩子。

人工智能横空出世让知识传递型教育越来越没有价值。这些年来,新高考、新中考改革,要求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道家长一点没听说?家长也在“一心只读圣贤书”?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易如反掌,而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素养,不是靠堆满课时的“满堂闷灌”培养出来的,而恰恰需要的是留白——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呼朋唤友、玩耍奔跑、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探索外界、回归内心。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一个人小时候不是好孩子,长大也不会是好大人。”他说的“好”不是“乖”,而是什么年龄就该做这个年龄的事情。一、二年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小时候没有好好玩、痛快玩,长大也不会成为一个成熟、有担当的大人,而是“巨婴”。

家长在“鸡娃”之前,也许更应该“鸡”的是自己,先抬头看看世界的风云变化,再做条合格的“起跑线”。鸡娃,算什么本事?“鸡”自己,才是狠人。父母的世界观、价值观、理解世界的方式,才是孩子的“起跑线”。如何做合格的“起跑线”?

首先,更新教育认知。家长主动了解高考和中考的新要求、新规则,认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变革趋势。理解“减少课时”是为了增加孩子自主探究、社会实践、艺术体验等多样化学习的机会。

其次,提升陪伴质量。将焦虑转化为行动,学习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互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真正的教育发生在课堂之外,发生在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中。

最后,做成长型家长。保持终生学习态度,与孩子共同成长。当家长自己展现出好奇、探索、适应变化的能力时,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示范。

课时减少2节非但不是教育的“缩水”,反而是回归教育本质的“扩容”——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扩容,为创新教育方式扩容,为家庭教育价值扩容。

当家长不再执着于用课时丈量教育,而开始用变化的眼光审视成长,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合格的“起跑线”。

文|记者 蒋隽

编辑:郭子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