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智芳:以热爱深耕特教 用专业破解难题|铸魂强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发表时间:2025-09-11 08: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2025-09-11

清晨7时40分,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的校门口,何智芳早早伫立,目光里满是温和,静静望向孩子们走来的方向。每当有小小的身影出现,她总会快步上前,用轻柔又清晰的声音喊出孩子的名字:“小明,早上好呀!”有的孩子会怯生生地抬起手挥一挥,有的则会攒足力气,用不太清晰却格外认真的声音回应:“老师好。”这个雷打不动的迎接仪式,她已坚持了整整三年。

“一开始站在校门口,就是想每天能第一时间看到孩子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样子。”何智芳笑着回忆道。2022年她来到这所学校担任副校长后,校门口的迎接便成了她工作的开端——这样一份对特殊孩子的用心与坚守,并非始于此时,而是贯穿了她33年的特教生涯。自1992年踏出校门至今,何智芳在特教行业历任三个岗位,岗位在变、环境在变,但她心底的愿望从未改变:要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初入特教:
在泪水中扎根,用坚持换成长

何智芳与特教的缘分,始于1992年的夏天。那年,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怀揣着“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初心,走进了刚刚成立的佛山首所聋哑学校——佛山启聪学校,成为一名听障孩子的语文老师。

理想很快遭遇现实挑战。初出茅庐的何智芳毫无教学经验,面对听障孩子特殊的沟通与学习需求,常手足无措。“那时常一边备课一边哭,不知怎么教知识,更怕耽误孩子。”但她从没想过放弃,“选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下去”。白天,她在讲台反复示范发音、比划手势,拆分知识点细教;夜晚回家复盘,凭韧劲摸清教学规律。

2001年,学校计划开办全市首个听障幼儿语言康复训练班,帮助他们从“能听到”过渡到“能说话”。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难度极大,何智芳却毫不犹豫地接下了重担。为帮孩子感知气流,她用纸条教孩子吹气;为找准舌位,让孩子摸自己喉咙感受声带震动;教唇操时嘴巴张到最大、发音最夸张,一天下来喉咙又干又痛。

比教学更难的,是安抚家长焦急的心情。有位妈妈拉着她的手哭着说:“何老师,孩子都这么大了,连一声‘妈妈’都没喊过,我这辈子还能听到他叫我吗?”这句话像一块石头压在何智芳心里,也让她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帮孩子说话”的决心。

终于,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后,奇迹发生了——当班里第一个孩子清晰地喊出“妈妈”时,在场的家长瞬间泪崩,何智芳和老师们也红了眼眶,所有的辛苦在那一刻都有了意义。在何智芳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当时90%的受训听障儿童都顺利走进了普通学校,像正常孩子一样读书、交朋友——这成了她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勋章之一。

扎根新校:
直面重重挑战,为“特殊”孩子定制成长路

带着听障幼儿康复训练的成果,2012年,何智芳迎来新挑战——调任佛山市教育局,参与全市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从一线教师转型管理者,她的视野更开阔,责任也更重大。

工作中,她发现不少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既跟不上教学进度,又得不到专业训练,让家长焦虑、老师困扰。经过探索,何智芳找准方向,推动了“融合教育”“送教上门”等改革举措。正如她所说:“其实特殊教育的教学成果可以说是以毫米来计算的,但只要看到孩子一点进步,就足够让我们欣慰。”

2022年,何智芳调任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刚到学校,她就面临着比以往更严峻的挑战: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孤独症、脑瘫等,障碍程度更重;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教龄不足三年,缺乏应对重度障碍孩子的经验;家长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每天都会反映各种问题,期待值极高。

何智芳没有退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师们一起重新梳理办学理念:“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这些孩子,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激发潜能,让每个孩子获得适合的发展’。”

她从课程改革入手,将每天的课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等为主的核心课,帮助孩子打好基础;另一部分则根据孩子的个体需求,采用“走班制”开设特色课程——既有针对语言障碍的沟通交往课,也有帮助肢体康复的运动训练课,还有培养兴趣的打击乐课、绘画课,以及教授叠衣服、整理物品等技能的生活技能课。

除了课程改革,何智芳还把“了解每一个孩子”当成必修课。只要一有空,她就会到各个班级巡查,学校里123个学生,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近期的进步与问题,她都能熟记于心。“小宇最近能自己吃饭了,但还不会擦嘴,得在生活课上多让他练习;萌萌对音乐特别敏感,下次可以试试让她加入学校的打击乐队。”说起孩子们的情况,她如数家珍。

33年的热爱:
生命与生命的双向奔赴

33年来,何智芳的岗位几经变动:从一线老师到特教专干,再到学校副校长,但她对特教的热爱从未改变。每天的日子过得很忙碌:早上在校门口迎接孩子,白天巡班、上课、与老师研讨教研,晚上回家还要备课、编写练习册、复盘一天的工作。

“跟这些孩子在一起,累是真的累,但开心也是真的开心。”何智芳说,她一直认为,特教工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孩子的问题会促使她去查文献、请教专家,让她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而她的付出,能帮孩子多学一个技能、多一份自信,能帮家长少一点焦虑、多一份希望——这份双向的奔赴,就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同行们说,她身上最难得的是“韧劲”——遇到困难不退缩,认定的事就尽全力做好。而这份韧劲,既源于父亲从小教导她的“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更源于她对特殊教育的坚定信念。

“很多人问我,做特教的‘魔力’是什么?”何智芳说,答案很简单,“就是永远相信,下一个奇迹就在眼前。每个特殊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爱和专业帮他们把闪光点擦亮,让他们也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人物档案】

何智芳,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佛山市特殊教育支援服务中心副主任;佛山市督学;佛山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佛山市禅城区名教师。曾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获国家、省、市教学技能比赛奖项二十余项;基础教育成果奖两项;主持和参与省、市级课题十四项,论文获奖、发表二十余篇。2025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获奖感言】

33年特教路,支撑我走下来的,是孩子的进步——看着他们从不会到会,从胆怯到自信;是家长的信任——他们把孩子交给我,这份认可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还有国家对特教的重视——这几年连续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越来越多的政策向特教倾斜,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希望,也更清楚自己做这份工作的价值。

文 | 记者 秦小杰
图 | 受访者提供

出品: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林如敏
主编:龚丹枫 陈晓璇 王倩
统筹:卫轶 孙唯
版面设计:黄文倩
责编:卫轶
美编:黄文倩 陈健怡
校对:张家梁 朱艾婷 苏敏 马曼婷 桂晴 刘博宇

编辑:许敏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