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煜琳同学第一次走进学校电脑室时眼神中的好奇与渴望,邓雨航同学拿到国家级软件创意编程二等奖时激动的笑脸,这是我得知自己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时,瞬间浮现在脑海中的两个画面。”杜爱龙对记者说,“这是孩子们给我的力量。让我觉得19年来我做的事情,虽然微小,但有意义。哪怕在农村小学这样条件有限的环境中,只要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引导和鼓励,科创信息技术的光芒也能照亮他们的世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门。”
46台电脑
为乡村娃打开数字之门
一所乡村小学的电脑室是怎样的?46台老旧慢电脑,还有通过捐赠匹配的 1台基础款3D打印机,这些组成了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中心小学的电脑室。
“蓝塘中心小学离紫金县城有50公里,有点远。不过我们小学在乡镇里还算比较大的,大概有2000名学生。”说到现在还在用 10年前建立起来的电脑室,杜爱龙的感情有点复杂。
学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然而很多一二年级的学生甚至家长来找杜爱龙,想学电脑。他就在课后服务开设了一个科创班,不分年龄,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报名。但是报名的人太多了,电脑数量有限。杜爱龙就把课堂拆分,周二教一批,周三教另外一批,家长也可以旁听。“自己加加班,尽量满足孩子们的需求。因为我还记得,同学们第一次走进电脑室时的眼神,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但也夹杂着一丝迷茫和无措。”
“如果你没有来到真正的乡村,可能不会想到,虽然现在智能手机比较普遍,但还有很多人家里没有电脑。我们学校的电脑室,就是他们接触电脑、学习编程的第一个途径。”杜爱龙说。
刚开始有的学生连鼠标怎么用都不会,要费劲地帮他掰开两个手指,岔开来按左右键。直到有一天,杜爱龙的耐心收获了惊喜:“肖煜琳同学给我看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他用刚学会的图片处理技术来美化图片。尽管手法生疏,可是我觉得这是我看过最美的全家福。”
耐心信心恒心
照亮孩子科创之途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杜爱龙也去过先进地区的学校参观学习。“去年10月份我作为广东省林君芬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到深圳福田区的小学参观。他们的基础很好,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但回来后,杜爱龙跟学生们分享的不是泄气,而且看到前路的希望和信心。
“说实话,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杜爱龙说,“但我告诉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的设备不是最先进的,但我们正在跟上时代的节奏。现在我们学电脑、学编程,入了门,以后还可以再往前走,去做人工智能,甚至更高科技的东西。”
“我常跟孩子们说,既然下定了决心,就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现在在杜爱龙的课堂上,学生们能通过编程,让乐高拼出的机器人能走能跳,做出指定动作,能用3D打印机打印一张真正的小凳子。以前没接触过电脑的肖煜琳同学,学会了用电脑查找资料,解决难题;学会了多种编程软件,并在信息技术比赛中多次获得了市级荣誉。生活中,他也越来越自信。当遇到困难时,他会换一个角度,寻找解决方法。
尽管身处山区农村小学,杜爱龙的学生们对各种科创大赛却不陌生。杜爱龙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到作品制作,全程悉心指导。
邓雨航同学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软件创意编程赛项时,第一次面对特殊的比赛形式——要在一个安装了摄像头的空教室里,通过线上比赛,全程独立完成创意编程。作为乡村孩子,他担心自己对城市规划的设题没有好创意。杜爱龙鼓励他,放手去做,即便今年拿不了奖,也见识了国家级比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的邓雨航一举夺得国家级二等奖,信心大增。
“我希望学生尽早去接触这些新事物,不管他未来在哪个领域发展,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都能增强他未来面对世界的适应力、竞争力。”
锐意教改
以赛促学种下科创种子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独特的科创种子。”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科创种子在花期绽放?杜爱龙一方面以赛促学,一方面积极教改。
“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技术课不应只是机械的操作训练,而是充满趣味与探索的奇妙之旅。”为此,杜爱龙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将游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探究式学习等理念融入课堂。在教授编程基础时,他以“动物园之旅”为情境主题,让孩子们通过编写代码,控制小动物在虚拟世界里克服障碍,收集宝物。这种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让他们轻松掌握了原本枯燥的编程知识。
为了让课程内容更贴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杜爱龙精心设计了“创意小画家”课程,引导孩子们运用绘图软件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出充满童趣的绘画作品;“快乐音乐编程”课程则让孩子们通过编程为喜欢的音乐添加互动元素,感受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自2006年9月通过招考进入教育系统,杜爱龙就扎根在山区农村学校,19年来用坚守和付出,诠释了一名山区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用爱心和创意为乡村儿童播撒下科创的种子。
“以后我想设计一个会飞的机器人!”“要让机器人带我们全家去旅游。”听到同学们经常七嘴八舌地说着未来梦想,杜爱龙说:“乡村教育有坚守也有收获。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愿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
【人物档案】
杜爱龙,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中心小学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林君芬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广东省2024年薪火优秀乡村教师,河源市卓越教师,河源市优秀教师,河源市第一批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项目核心成员,河源市义务教育阶段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信息技术学科一等奖。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第八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计划”创新教师。任教以来,获得奖项国家级3项、省 级 2项、市级12项、县级13 项。2025 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获奖感言】
此刻我心怀感恩。扎根乡村教育 19 年,从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到带孩子玩转编程、3D打印,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上级领导的支持与孩子们的信任。这份荣誉是对我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会继续做乡村娃的 “数字引路人”,用信息技术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乡村教育绽放光彩!
文 | 记者 林清清
图 | 受访者提供
出品: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林如敏
主编:龚丹枫 陈晓璇 王倩
统筹:卫轶 孙唯
版面设计:黄文倩
责编:卫轶
美编:黄文倩 陈健怡
校对:张家梁 朱艾婷 苏敏 马曼婷 桂晴 刘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