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汴生:用心做好一件事 培养顶天立地人丨铸魂强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发表时间:2025-09-11 08:3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2025-09-11


“你是个当老师的料!”40年前,大学毕业答辩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这一句评价,像一粒种子,悄然落在李汴生的心中。自1984年留校至今,李汴生始终坚守在华工这所岭南学府的三尺讲台上。教书、做科研、服务食品行业——看似简单的三件事,构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事业初心。

从搪瓷厂萌芽“学工梦”

李汴生对“教育”的初印象,萌芽于机器轰鸣声中。童年时他常去母亲工作的搪瓷厂玩耍,工人们熟练的操作刻入他的童年记忆。后来技术的进步让他见证了一条生产线从人工到机械的变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化的力量让他感到震撼,“学工挺好”的念头就此萌芽。

198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往南走”。“改革开放,经济特区都在南方,家里人对广东也比较了解,认为南方很有吸引力。”他笑着说。就这样,他考入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微生物工程专业。

彼时的校园里,“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振奋人心,校园里每天都充满了生机,李汴生也用行动为梦想助力。大学四年,他不仅成绩拔尖,还担任学习委员。那时学习辅助材料稀缺,他便把老师总结的有机化学反应式整理好,手刻蜡板、油印成册,发给全班同学。沉稳、靠谱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

毕业那年,正值华工复办食品工程专业之时,急需青年教师,系里希望他留校任教。起初他对自己是否适合任教心里没底,但在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逐渐坚定了信心。“毕业答辩时,当我流利地回答出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优秀答辩成绩时,大家都对我说:你是当老师的料。”

一句肯定,让李汴生选择了留下。留校后他从未停止学习:硕士、博士、赴美访学,从跟随老师领悟到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再到出国进修,李汴生一路从青涩助教成长为教授,不断实现自我的“进阶”。“他们皆我师,恩泽吾终生,涌泉无以报,击鼓传后人。”李汴生用这四句话道出对师恩的感念。他立志要把所学回报给国家、社会,传承给华工一代代学子。

教学理念传递“向上三观”

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李汴生从不照本宣科。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便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早年没有电教设备,他就手绘图表挂在黑板上,省下板书时间多讲原理;如今虽然普遍使用电教设备,他却反而经常用板书。“以前少写是为了多讲,现在写板书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愿意跟着你的思路走。”

李汴生总说:“我们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帮他们打开认识专业和世界的窗口。”讲《食品加工保藏原理》时,有学生问“食品为什么要加工”,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人类进化史讲起:“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会用火烹饪——火不仅带来温暖,更带来健康长寿。”再结合高温杀菌、微生物抑制的原理,从工业化角度层层剖析,学生们一下子豁然开朗。

“我们的专业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实际运用的例子。”课上,李汴生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配合讲解专业理论与技术原理;课余,他常带着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探讨理论的应用。华工校友、广东省食品学会秘书长彭红梅回忆,李汴生常给学生介绍生产一线的设备,“这无形中激活了我们探索和创新的愿望,也提升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40年,李汴生始终秉持“先育人,再育才”的理念。在他看来,优秀的人才首先要有“向上的三观”,其次才是专业技能。课外,他常组织课题组活动——打球、郊游、观影……其间与学生聊人生、谈理想,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他说,想要让学生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从解“口感难题”到守“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用我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社会,是我的一大心愿。”李汴生从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科研聚焦食品产业的“痛点”——从传统食品现代化改造,到食品安全控制,再到企业技术升级,李汴生及其团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华工一贯理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服务产业、贡献社会。

无穷食品的转型,是他科研生涯中的经典案例。此前,肉禽类产品高温杀菌后总面临“口感软烂”的问题,这个世界性难题也制约了无穷食品的发展。李汴生团队深入企业车间,一次次调试杀菌技术、改进设备和工艺,终于找到解决方案,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并推动了整个禽类加工行业的发展。此后,无穷食品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十多年间带动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广州利口福的粤式包点、中山咀香园的广式月饼、广东点都德的传统点心——这些老百姓熟悉的食品,背后也有李汴生团队的贡献。粤式点心在工业化生产时容易失味,还存在安全风险。李汴生表示,团队要做的不只是研发技术,更要帮企业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他们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从管理体系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让传统美食既能“走得远”,又能“保原味”。

作为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还首创了基层“科技服务站”——把实验室“搬”到企业门口,帮企业改造设备、开发新技术、共建实验室。在他看来,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输出”,同时也是由实践向理论、由科研向教学的“输入”。

除了帮助企业破局,李汴生还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他通过政协提案、媒体采访、科普讲座为食品安全发声。他的多个提案获评“优秀”,本人也荣获广东省政协优秀履职委员的称号。

40年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但李汴生常说的还是那句:“用心,才能做好一件事。我希望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是一位老教师用40年光阴写下的最朴实的答案。

【人物档案】

李汴生,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教育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家组专家;“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奖者,“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负责人。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专著教材6部、发表论文300多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省以及地方项目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获学校“教学名师”、南粤教坛新秀等称号。积极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25年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

【获奖感言】

“高等教育精在专业素养、神在人格完善”,这是我教学中不断探索的真谛。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是对我教师生涯的美好总结,但育人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没有尽头。

文|记者 陈亮 实习生 王雯燕 通讯员 黄明华
图|受访者提供

出品:羊城晚报社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林如敏
主编:龚丹枫 陈晓璇 王倩
统筹:卫轶 孙唯
版面设计:黄文倩
责编:卫轶
美编:黄文倩 陈健怡
校对:张家梁 朱艾婷 苏敏 马曼婷 桂晴 刘博宇

编辑:郭子扬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