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一分班分去了平行班,高考还能考上600分吗?”“晴天霹雳!分班考取消,奥赛、KET、PET……白卷了”“差生听不懂、优生浪费时间”……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家长们对“重点班”的狂热追逐越演越烈,但今年9月新学期,深圳严禁中小学分“重点班”“快慢班”,在全国引发热议。《隽言教育》深入调查小初高学校校长、家长,教育专家,解析“重点班”究竟“重”在哪儿?重点班“追逐战”是怎么“燃”起来的?禁设“重点班”的火会不会从特区“烧”向全国?
深圳:严禁义务教育学校设重点班
对深圳家长来说,今年的9月新学期格外不同:深圳近40万名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分班方式,采用“学生随机编班、教师随机匹配”的“双随机”模式。新生分班由各区教育局统一组织;每所学校的新生由系统一键随机生成分班结果,一旦生成,任何人不得调整或更改,从源头上杜绝“重点班”“快慢班”;不仅新生随机分班,教师配置也通过随机方式确定。各校先根据班级数量组建相应师资团队,教育部门再通过系统随机将教师分配到班级,彻底避免“择班择师”的人为操作。
《深圳特区报》报道:这次新生分班改革,是深圳创新落实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均衡编班要求的具体实践。
深圳一所名校校长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深圳的措施听起来挺新闻,其实是原本应该如此的一件事。义务教育阶段分重点班特别不好,分班考试卷学生、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违背了义务教育的义务性、均衡性。此外,以前完全由学校分班可能有漏洞,现在由强大的行政措施作为支撑,大家形成不分班的认知和习惯挺好的。”
引发热议:赞、弹、疑虑皆有
深圳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重点班的做法,引发全国家广泛关注和热议。
有家长赞成:“重点班本来就不公平,该取消。家长那么卷就是被重点班搞的,为了卷进重点班拼命鸡娃。”
一位五年级家长欢呼:“解放了,没有重点班,学校也很难吸引和操作点招生了,密考、分班考不攻自破。我们普娃不用被裹挟着卷了。”
也有家长反对:“成绩好的、差的都混一起,差生听不懂、优生浪费时间。”
还有非深圳的家长担心:“不分重点班的做法,是不是很快会从‘特区’传导到我们这里。”
目前开学已经半个多月,深圳一位小学家长表示:“没点招、没重点班,我们已经放弃奥数、英语报班,周末骑车、跑步、羽毛球班、唱歌班。”但这位家长还是将信将疑,“这个政策会坚持下去的吧,别我们不卷了,后面升学的时候发现初中又偷偷有重点班了,不就傻眼。”
一位初中家长问:“就算是行政班不分重点班了,但某些科目分层走班,或者某些所谓的‘选修课’其实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培优,算不算分重点班、快慢班?”
溯源:重点班“追逐战”是怎么“燃”起来的?
刚刚过去的暑假,广州一所知名中学的校长因来自各方要求分入重点班的“打招呼”倍感压力、大发脾气。
过去几年,一些地区中小学的重点班“追逐战”愈演愈烈。
虽然,小学和初中的“重点班”早在20年前就已经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但现实中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对于小学来说,分重点班的动机并不强烈,但家长们却大多将班主任年龄大、年轻老师配备较少的班“默认”为“老师经验丰富”的重点班,让学校也是很无奈。“告诉家长‘不分重点班’,家长们却不信。”一位知名小学校长哭笑不得,“一年级都是地段生,孩子之间没有谁比谁更优秀多少,学校为什么要分重点班呢?如今社会变化大、教育改革频繁,其实年纪大的老师不一定能跟上教育变化,年轻老师也不代表能力弱,现在能考上编制的老师都是名校毕业、高学历。”
初中学校面对中考,为了“掐尖”吸引生源、分层教学提升中考成绩,一些初中的确有按成绩分班,客观上刺激了家长鸡娃、考重点班的风气。
高中方面,可以设置特色班,高中学校为了吸引学生报考,通常将特色班等同于重点班宣传,承诺更好的师资、入班分数线门槛。在学校引导、自媒体煽动的“合谋”之下,“选学校不如选重点班”“名校平行班不如普校重点班”等说法成为不少家长信奉的“升学圣经”。
澄清:义务教育设“重点班”从来都违法违规
在众多争论中,首先必须厘清的一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重点班”“快慢班”,一直以来都是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中央和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
“2006年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能设置或变相设置重点校、重点班。”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深圳现行的随机分班不过就是执行义务教育法,并不是的一个改革创新之举。
对于一些家长反对严禁重点班的观点,熊丙奇指出:“一些家长把‘重点班’这种长期以来的违法办学视为正常,还反对均衡分班,是教育生态恶化的结果。”
“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按分数分班是以单一分数标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利于学生发展。近几年,不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厌学休学,不就是违法违规办学、不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所付出的代价吗?”落实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教,是恢复地方教育生态的重要环节。
随机分班:优等生被“拖后腿”?
“儿子成绩很好,还学了奥数,在普通班老师按全班平均水平教,不就被拖了后腿?差生听不懂、优生浪费时间。”一位初一家长表示。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班不应追求“一刀切”的均等化,而应该丰富而多元,“孩子成长不是只有学习、刷题、考试,还需要在跟小伙伴的相处中学会与人沟通与合作,实现情感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互相看见优点、缺点甚至错误,互相学习闪光点,谁哪里做得不好不对的,大家共同面对、总结、反思、避免。”
“家长要求重点班,是违法要求。”熊丙奇提醒家长们,孩子的成长是长跑而不是短跑,不要以分数和成绩作为唯一判断标准,不要短视和功利,家长首先要养育的是身心健康的孩子。
熊丙奇建议家长们一字一句地学习“义务教育法”和“家庭教育促进法”,“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业过分关注、无视孩子身心健康,实际上已经违反了家长的监护职责,家长应该关注的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长期以来一些家长没有依法带娃、科学带娃,出现各种教育焦虑乱象,也带来各种家庭问题、亲子问题。”
“刹车片”:扭转地方政府升学政绩观
家长追逐“重点班”的风气,也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教育政绩观下的放任。义务教育阶段整治“重点班”“快慢班”的同时,也需要配合教育政绩观的扭转。
“重点班这种违规违法办学行为的背后通常是地方政府‘睁只眼闭只眼’的结果,通过违规招生办学来制造升学政绩,通过优质生源的聚集打造所谓特色校、强校、名校。”熊丙奇指出,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扭转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观。
此外,2024年被教育部定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2025年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专项行动,三令五申不允许幼升小、小升初密考。
扭转短视化、功利化教育政绩观,让地方政府不需要以对学校“掐尖”睁只眼闭只眼的方式获得教育政绩,才能真正长期在义务教育阶段遏制重点班,不让99%的普娃补课、刷题“陪卷”1%的学霸,真正为中小学生“减负”。
高中:以“重点班”吸引生源、实际分层教学
高中阶段要与义务教育阶段分开考量,因为高中允许分层教学,高中班级的学生成绩相对整齐划一。
但近年来,高中学校在“招生大战”中普遍承诺只要只要填报本校、上分数线即可进入“重点班”,成为吸引生源的“杀手锏”。结果就是,高一开学家长们发现,学校超一半甚至2/3的班级都被冠以各种名号的“重点班”。
“其实无论学校如何承诺,最终的分班基本都是按成绩进行的分层分班,而且高一结束就选科走班分层教学。”一位校长坦率直言,比如中考740分和640分的孩子,基础、思维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对于740分的班级可以强化思维、拉快节奏、加大难度,对于640的班级则减缓教学速度、强化基础、降低难度。
“家长追逐重点班,无非为了两样——师资和氛围。”一位知名高中校长解析,“家长们总觉得,重点班配备的是好老师,其实老师好坏不是这样评价的。一些老师适合给程度好的学生讲难题、反而给普通学生讲不明白,一些老师无论学生什么层次都能教好,不同老师有自身的特点,学校是根据老师的不同特点进行搭配。”
此外,羊城晚报记者调查多所高中获悉,学校的师资配备通常是一位老师教一个“重点班”也要同时教一个平行班。“一方面是希望老师们得到全面的锻炼,另一方面也是对师资队伍公平、团结的考虑。”校长们表示,每次新学年的师资与班级匹配有两大原则:一是公平、二是适当考虑个别老师的特殊情况,总目标是全年级的总体效率。
多位校长坦言,三年后学校的高考成绩尖子生固然要有、全校成绩也要有,“教育局对学校的考核指标里面有入口和出口情况衡量指标的”,全校成绩不是靠某几位老师或几个“重点班”撑起来的,“学校和校长希望每个学生都更好,每位老师都敬岗爱业,不可能只‘偏心’某几个班或某几个老师。团队公平才能团结,不团结的师资队伍怎么可能让学校更好?”
一些家长通过渠道和关系把孩子搞进所谓“重点班”,相当于没有精钢钻还非要揽瓷器活,结果是孩子跟不上全班进度。“一些家长容易忽略的是,孩子是通过别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尤其高中的孩子性别意识觉醒,希望得到异性同学的注意,如果成绩班级垫底怎么办?可能就会通过别的方法吸引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力,出现很多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因此,教育专家劝家长们放松心态,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文|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