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海音乐学院大型剧式音乐会《和平之歌》成功上演。该音乐会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诞辰120周年,通过创新艺术形式,深情传递伟大抗战精神与和平愿景。声乐歌剧系师生参与演出,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展现了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而这正是声乐歌剧系多年来践行“课堂·舞台·思政”三维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聚焦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核心问题,创造性构建并深入实践这一模式,凭借显著育人成效与广泛行业影响力,催生了人才培养集群式的“星海现象”。
三维融合:破解育人困境的“星海范式”
“星海范式”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中课堂讲授、登台表演与价值引领“平行线”式的割裂状态,通过系统性课堂教学、常态化舞台实践、浸润式课程思政的深度融通,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技能与人格分离的难题,培育“技、艺、德”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声乐人才。
课堂作为融合基石,声乐歌剧系对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声乐演唱》《歌剧重唱表演》等核心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国艺术歌曲、红色经典音乐、民族歌剧的深度解读与演绎,学生在研习《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等作品时,同步理解创作背景与家国情怀。教师通过“角色代入”“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既“唱准”音符,更“读懂”作品背后的时代故事与文化密码。
舞台被视为检验教学成果的核心战场,学院构建了“年级音乐会—年级歌剧制作—年度大型歌剧制作—全国巡演”的四级实践体系,保障每位学生充足登台机会。结合市场需求推行的“项目制”教学中,师生混编团队围绕歌剧或主题音乐会,全程参与案头工作、排练、宣传至演出的全环节,全面锤炼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思政则是范式的灵魂,如盐在水般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教师梳理中外声乐文献,将中华美育精神、红色文化基因自然植入教学,学生演唱冼星海作品时便会学习其“为人民而歌”的追求。此外,师生深入社区、新农村开展“红色歌剧进社区”“三下乡”等活动,在服务人民中汲取养分、升华思想,深化对“艺术为人民”宗旨的理解。
硕果盈枝:“星海现象”的示范价值
“星海范式”推行以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飞跃,“星海现象”持续凸显。声乐歌剧系学子多年来在“金钟奖”“孔雀杯”等国内外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在国内外重大歌剧演出中频繁亮相,形成人才培养的集群效应。
更具深意的是,学院创作排演《殷红木棉》《星海星海》等多部弘扬主旋律、传承红色基因的原创歌剧,不仅屡获国家级奖项,更登上国家顶级舞台,以精湛表演展现新时代星海青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风貌。
教育专家评价指出,“星海范式”成功破解艺术人才培养中技术与艺术、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难题,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星海方案”和“湾区经验”。
文|记者 秦小杰 通讯员 陈红军
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