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至17日,由暨南大学、南方传媒、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港澳教材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暨大举行。会议以“深入探讨港澳教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汇聚多方智慧破解港澳语文教材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主题,旨在探索“一国两制”框架下融中华文化、湾区特色与港澳本地元素于一体的教材建设新路径,标志着粤澳教材建设合作进入新阶段。研讨会开幕式由暨大副校长、港澳教材研究院负责人张小欣主持。
打造特色精品教材,推动湾区教育发展
暨大党委书记孙彧表示,教材建设事关国家事权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暨大作为侨校龙头,始终致力于港澳教材研究与建设,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粤港澳教育协同发展。
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强调,出版机构应积极服务国家教育战略,打造既有中华文化底色又具地域特色的精品教材。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课程发展及评核处处长郑锡杰指出,教材建设关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落实、澳门教育需求适配及时代新人培养,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深化粤澳教育协作。
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处长李金俊提出,要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在教材修订中的应用,建立长效协同机制,完善粤澳教材共建。
立“中国魂”、接“本地壤”成共识
主旨发言环节中,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港澳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讨。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陈平原认为,语文是塑造“人”的基石,奠定审美底色、思维深度与人文情怀,而非应试工具。针对教材与课堂的关系,他指出二者的张力所在:“教材是静态范本,课堂是动态实践,再好的教材也需教师创造性转化。”他主张教师要做“活用者”,结合学情融入学识与体验,弥补教材滞后性。结合港澳实际,他明确编写与修订逻辑:“‘中国特色’是魂,承载文明核心价值;‘因地制宜’是桥,契合本地语境,二者结合方能落地生根。”此外,他认为,面对AI挑战,语文教学应积极利用其作为检索、释义、提供个性化练习等的辅助工具。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邓思颖强调应兼顾语言能力训练与文化认同培养。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教科文中心主任吴志良提出“理念—实践—制度”创新路径,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与国际化培育并重。他还提到“四大工程”构想——启动“全球中华文明印记”普查、实施“文明对话:再发现中国”全球行动、构建“数字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平台、深化教育合作与人才培养。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强调,教材编写须体现“中国性”与“澳门特殊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教授分别就选文标准、内地与澳门合编教材的实践成效作了专题报告。
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中文系二级教授蒋述卓从跨文化视角指出,港澳语文教材编写要注意吸收当地人文学者所创造的文本,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自身,进行文化身份的确认。应强化融合创新意识,持开放包容态度,“在突出地方性的同时,将大湾区文化、岭南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并体现年轻化,在创新中实现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
9月16日下午举行的圆桌论坛以“澳门《中国语文》教材提质升级”为主题,聚焦教材修订的实际路径与协同机制。其中,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表示,未来要从“教材”走向“学材”,设计更多学生喜闻乐见、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在练习和活动中更明确地融入“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并构建“开放、动态”的更新机制。9月17日,还将举行澳门《中国语文》教材高中和初中选文论证会。
文|记者 陈亮 实习生 欧阳淑桢 叶文婧
通讯员 钟友谦
图丨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