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归途”赴“出发”!数学家张益唐到广州新华上开学第一课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发表时间:2025-09-17 15:3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陈亮  2025-09-17
深情分享人生经历与学术感悟

9月15日,在广州新华学院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结束之后,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现任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益唐教授做客广州新华学院“学者讲坛”,为全体新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我的归途,恰逢你们的出发”的专题讲座,深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学术感悟,以“归途”呼应青年一代的“出发”。适逢学校建校20周年,本次讲座作为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首讲,在师生热切的期待中拉开帷幕。

讲座由王庭槐校长主持并致欢迎辞。他表示,张教授在孪生素数猜想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以及其在58岁攻克世界难题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坚持与热爱的力量。王庭槐强调,张教授的归国之旅恰逢新生开学,这场“归途”与“出发”的相遇意义非凡,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从分享中汲取成长启迪,勇敢探索未知。

张益唐教授在开场时向新生们表示祝贺。他指出,新生们在学校建校20周年的重要时刻开启大学生活具有特殊意义。他强调了广州新华学院与中山大学之间的深厚渊源,表示新华不仅传承了中大“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治学精神,更将其融入自身“博学、笃行、正心、自强”的校训之中,为学生提供了积淀学识、勇于探索的平台。他相信每位同学的努力都会被看见,每次成长都会得到支持。

在讲座中,张益唐教授回顾了自己从童年到成年的求知历程。1955年生于上海的他,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尽管在特殊时期学业多次中断,他仍凭借自幼对数学纯粹的热爱坚持自学,最终在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他深情地回忆道,十岁时因《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分册的启发,尤其是其中对“费马大定理”和“哥德巴赫猜想”等世界难题的故事,在他心中埋下了数学梦想的种子,自此被数学的深邃魅力吸引。他强调,真正的学习源于内心的热爱,鼓励同学们“找回并坚守自己最初的好奇与热爱”。

张益唐教授特别提到在北大求学阶段,是自己学术热情得以真正绽放的起点。此后赴美留学经历低谷时,他依然凭借信念与热爱未曾放弃数学研究。张益唐分享了家庭的支持,尤其是夫人对他的理解与陪伴——她尊重他的志业,从未因生活清贫而要求他放弃数学,这成为他在海外求学和研究的艰难阶段,坚持学术道路的重要力量。他勉励同学:“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人生的追求不应仅限于物质,精神与理念的追求同样珍贵。”

谈到归国任教的选择,张益唐教授表示,自多年前就已萌生回国贡献之心,最终于2025年正式回国加盟中大。他形容自己的归来不是“落叶归根”,而是“仍可发新枝”,期待能在中国数学发展与青年人才培养中继续发挥作用。

面对“年龄与创新”的话题,张益唐教授驳斥了“年长者难以创新突破”的论调。他强调,研究者不应受外界质疑干扰,而应保持“无傲气但有傲骨”的心态——既谦逊踏实,又坚守内心的自信。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指出,重大突破常来自于长期积累与持续思考,甚至是在出差旅途这样的日常环境中迸发的灵感。他认为:“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只有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活跃和专注,才能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突破契机。

谈及人工智能的兴起,张益唐教授认为,数学不仅不会被替代,其重要性反而更加凸显。他分享了自己曾帮助英特尔公司解决信息存储优化问题的经历,指出人工智能中的许多关键问题——如优化算法、降低能耗等,最终都可归结为数学问题。他鼓励学生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因为数学能提供强大的思维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座尾声,张益唐教授深情寄语新生:“你们还年轻,真正拥有未来。”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坚定热爱、保持信念,在未来创造比他更卓越的成就。

王庭槐校长在总结中高度赞扬张教授以自身经历诠释了热爱的力量、信念的价值与学术的坚守。他表示,张教授以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同学们“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要坚定信念,初心不改,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近年来,广州新华学院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高层次的资源与平台。未来,学校将持续开展“学者讲坛”等品牌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学术前沿资源。

文丨记者 陈亮
通讯员 何宛桢 曹科颖
图丨利明蔚 蔡铭莉 冯展豪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