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广州思政教师积极探索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 发表时间:2025-09-17 18: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宁  2025-09-17
思政教师的角色是“翻译官”和“点燃者”——把宏大理论“翻译”成学生能懂、爱听的语言,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9月17日上午,广州市培英中学学子们齐聚课堂,共同观看高中阶段思政大课“精神丰碑”,在英雄故事的浸润中感悟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力量,让红色信仰在心中扎根。

学子心声:英雄故事感动人心,抗战精神照亮前路

“8名东北抗日联军女战士在援军未到、敌人围堵的绝境中,选择壮烈投江而非躲藏——这份宁死不屈的骨气,让我真正懂得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完这堂大思政课后,高一学生林梓昕红着眼眶分享感悟。在她看来,思政课不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14年的抗战里,男女老少齐上阵,商人华侨共支援,“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我们这代人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用知识和创新报效祖国。”

同样被故事触动的还有同班同学周梦婷,“一位父亲在孩子上战场前,送上一面写着‘死’字的旗帜,两侧题着‘不愿你生前尽孝,只愿尽忠报国’——这位父亲的‘大爱’,是对孩子的疼,更是对祖国的忠。”说到动情处,她声音微颤,“现在我会主动读爱国书籍、向同学讲英雄故事,把这份感动变成实际行动。”

“以前从历史课本里看到的抗战,是‘艰苦卓绝’‘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宏大叙事;今天的思政课,让我看到了宏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困境。”高一学生陈廷敬的感悟多了一层思考,他提到课中展现的细节:抗战时期的人们,每天都在担心“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却依然顶着飞机大炮和黑洞洞的枪口拿起枪保卫家园。“对比他们的困境,我面对的数学、生物难题算什么?先辈能扛过生死关,我也能克服学习关。”

而白雪娇女士的故事,让高一学生陈秋妍对“爱国”有了更具体的理解:身居马来西亚的白雪娇,为回国抗战放弃教师工作,还将抗战报道寄回海外,让更多人看见中国的抗争。“她‘爱国如家’的选择,让我明白抗战精神不是过去式——现在面对困难不退缩、为理想咬牙坚持,就是在传承这份精神。”

让思政课“活”起来,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

“学生反感空洞说教,但认同真理与真情;学生讨厌僵化课堂,却渴望与时代同频。”从事高中思政教学十余年的广州市培英中学王国美老师认为,思政教师的角色是“翻译官”和“点燃者”——把宏大理论“翻译”成学生能懂、爱听的语言,点燃他们思考的火花。

“讲理想信念,不能只喊口号。”王国美分享了她的教学秘诀:带学生走广州彩虹桥,看珠江新城夜景,再回溯中共三大会址的峥嵘岁月,“让学生把‘理想’和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发展连起来,他们的眼睛会立刻亮起来。”此外,她还组织“价值观脱口秀”,让学生在角色扮演、辩论中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价值,“最开心的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下课后他们还围着我问问题。当他们能用思政思维看世界,作为老师,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多维发力,让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日常育人

“这堂思政大课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是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把抗战精神转化为成长动力。”广州市培英中学党委书记袁闽湘表示,传承红色基因不是一次性活动,学校已规划多维度举措,让思政教育常态化、立体化。

袁闽湘指出,未来,学校将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打造“课堂教学+场馆体验”的数字化思政新范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让课程更具互动性和体验性;二是拓展“社会大课堂”,挖掘本地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场馆等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深化理论理解;三是推进“课程思政”,从语文、历史等学科中挖掘思政资源,开发校本思政课程,实现跨学科育人;四是构建“校家社”协同机制,联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全社会关心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

“伟大抗战精神是跨越时代的‘精神丰碑’。”袁闽湘说,学校将持续探索,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成长为“光荣自豪的中国人”,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视频|记者 何宁 实习生 岑倩

编辑:刘颖颖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