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飞速变化,教育改革浪潮迭起。近年来,新教材、新课标、新中考、新高考等一系列变革接踵而至,一线教学如何应对?许多地区和学校选择“借智引智”,邀请教育专家助力教学改革。然而,“外脑”若不能与学校实际相融合,容易“水土不服”,甚至沦为“纸上谈兵”。面对这一普遍困境,学校应如何科学选择专家、真正激活“外脑”作用,实现教育改革的深层蜕变?
《隽言教育》深入挖掘广州市龙口西小学与三位教育专家长达十年的协同探索历程。这所拥有超7000名学生的“教育航母”,在“外援”的精准辅助下,以真实问题为引擎,将外部智慧转化为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扎实而可持续的教改之路。与此同时,报道也将龙口西小学置于中国自1999年以来的多轮教改大背景中,观察这朵“浪花”如何在与时代浪潮的碰撞中,折射出基层教育的坚持与智慧。
位于广州天河中心区的龙口西小学,是一所经济高地上的优质公办小学,也是一所超大规模学校——五个校区学生加起来超7000人、教师人数超400人。
郭思乐:“生本教育”从应试转向素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2017年五月的一个周三,天河区龙口西小学穗园校区一年级的教室里,传来奶声奶气的朗读声,孩子们在学习生字“墙”。
但老师没有从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开始拆文解字,而是让学生课前先独立找到生活、口语中的“墙”;课堂上大量地引用古诗词、谚语,甚至《三字经》《论语》,远超一般印象中的一年级认知水平。接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卡片认字游戏、好书分享。孩子一边玩游戏,一边学生字,个个兴趣盎然,小手高举抢着发言。一堂课下来学了三四十个生字,完全颠覆了以往一节课只能学三四个生字的传统课堂。
这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老师在课堂上是引领者、启发者、组织者,唯独不是知识点的“传声筒”,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与探索,而不是“以老师为主”的满堂闷灌。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让一年级学生很快突破识3000字的识字量大关,迅速进入海量阅读。
生本教育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思想大解放,教育领域掀起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大讨论背景下,出现的颠覆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实践。1999年由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提出,主张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主人、以激发学生内在的生长力量为核心。
2016年,陈武调任龙口西小学担任校长,全校全面转向生本教育。而在此前,陈武已经在多所学校对生本教育进行了17年的实践和探索。
陈武至今还记得1999年左右第一次接触生本教育时的惊喜与兴奋,那正是新中国第一次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初期,在天河区组织的一次教育研修班上,她一下子被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论断吸引住了。那会儿陈武还是广州城郊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同时也是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凭借在课堂上反复分析练习、考前抓题背范文,她的学生能拿下在整个天河区数一数二的好分数,可陈武却依旧苦恼,学生的能力其实还是不行。
生本教育解决了她的教育困惑,让她豁然开朗。“一进入阅读,孩子的视野、胸怀和思维就会发生完全的改变,这种变化速度,有时连老师都赶不上。”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在课堂上论三国,对曹操怎么会变成一个“奸雄”、汉献帝是否真的昏庸无能等话题进行观点交锋;他们对汉字起源进行追溯,为了打赢班级辩论赛,有的孩子甚至翻开了大学生的推荐读物。多年实践证明:通过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张华: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成事、产生思想
生本教育解决了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课堂怎么教,但龙口西小学和陈武又陷入了新的困惑:孩子们的阅读量、知识量上来了,但为什么学、怎么用?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挑战全球知识传递型教育,数字时代的教育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思维和能力才能应对未来世界?
2022年教育部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参与了新课标的制定,并提出了“大主题”“大情境”“大观念”“大任务”“大单元”五位一体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彻底改变“在课堂上学知识、到社会上用知识”的先学习、再应用的“学用两张皮”现象,真正走向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
陈武敏锐判断:张华教授的理论和方法就是解决学校问题的答案。并于2022年邀请张华及团队到学校开设培训老师的课程创生“工作坊”。三年来,每个寒暑假张华教授和团队都来到学校开工作坊,每个学期也不定时到校指导老师们的一线教学。“工作坊”的参与老师也从最初的二十多名骨干教师扩展到覆盖全校老师,还辐射龙口西教育集团的老师,一次“工作坊”培训老师人数达到500人。
张华教老师们设计如何让学生做“事”,学生在课堂上完整做事,在做事中运用知识、技能与观念,由此发展做事能力、产生自己的精彩观念,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成事、产生思想。
一个学期,一门课程学4个单元、做成4件事,6门课程就能做24件事,一学年就差不多做成50件事,12学年就能做成600件事,这和做12年“作业”和“试卷”的学生相比,就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人。
教师在创生课程中产生“教师理解”,由此成为“观念型教师”。学生在创造知识中产生“学生理解”,由此发展为“观念型学生”。这是素养时代的教育愿景。
张华引领龙口西小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人性是可变的,做了什么事就成为什么人。天天做题就是“做题人”,天天做事就是“做事人”和创造者,“咱们一起努力,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事,把眼镜摘下来,把创造力和责任心提上去,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如今,龙口西小学的“素养本位课堂”依然在张华教授的带领下长期、持续、坚定地推进。
张华评价龙口西小学:决不躺在既有成就的“功劳簿”和“舒适区”,张开双臂热情拥抱国家课程改革;既认真研究自己学校的既有改革实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若合符节之处,又敏锐洞察国家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新方向和新机会,由此实现学校实践的创新性发展和国家过程改革的创造性实施的二合一。
成尚荣:对话小学生 检验育人成果
相比郭思乐教授和张华教授对龙口西小学教学的影响,中国教育专家成尚荣教授更像是龙口西小学教改的观察者和检验者。
学生是检验一切教育的金标准。成尚荣与龙口西小学的学生有过几次让他印象深刻的对话。
一次,龙口西小学举行“从儿童阅读走向阅读儿童”为主题的教学年会,李丽娟老师与六年四班学生一起上了语文课《少年闰土》,课堂尾声成尚荣拿起话筒,来到六年4班同学中间,与同学们展开一场对话。
成尚荣问:“编教材的叔叔阿姨们改编教材时都有一个顾虑,说小学还要不要将鲁迅作品作为教材的内容?后来他们决定还是把鲁迅作品放在语文教材当中。你们能不能说一说,把鲁迅作品放进语文教材中,这个事情你们同意吗?一个一个地说,说真实的话。”
一位同学课前准备工作很扎实:“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过,鲁迅本来有三十多篇文章是在中小学的教材里出现,但有十几篇陆续下架,因为有人觉得鲁迅很多非常直的话,小学生看可能不适合,但我认为这些文章不应该下架。”在全班笑声和掌声中,这位同学继续表达,“小学生也应该读鲁迅。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的社会是多么黑暗,我们的先辈是多么努力才把这个社会变得这么好。”
成尚荣继续追问:“你们读鲁迅读得这么好,还要语文老师来给你们上这个课吗?
另一位同学自信又理性地回答:“虽然我们读得还不错,但是我妈妈也说过,没有足够生活阅历的人是无法真正阅读鲁迅作品的。其实,不仅要向老师学习,还可以向同学学习,比如说孔子,孔子之前就是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地方,在那里他就遇到了一个师傅,有很深的见解,于是他就不耻下问嘛,对那些比自己学问低的人去问,更何况的老师比我们学问还要高很多嘛。”
成尚荣还把这个问题抛给李老师。李丽娟老师坦率地说:“其实每每拿起鲁迅的书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自己读起来都蛮费劲的,但是在座的同学们读得比我读得还好还深,所以有时候觉得他们就是我的老师呀,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就像今天的课堂一样,所以我可以把学生当作我的老师,而他们有不懂的也可以问我,互相学习。”
成尚荣认为任何教育理念和方法,不能放在密闭空间去评价,而要看现场的教育情境、看现场中儿童的发展。龙口西小学的教育改革,让孩子的格局变大了、思维活跃了、思想认识深刻了。
文|记者 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