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红:从 “跨界教师” 到美育引路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发表时间:2025-10-03 15: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秦小杰  2025-10-03
30载手抄报大赛,听他们讲述与“纸间匠心”的温暖联结

从2003年入职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韵琴小学,以语文老师的身份兼任全校美术教学的“跨界教师”,到如今连续二十余年带队参赛的“资深指导”,曹翠红与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的缘分,始于一场偶然的邀约,却在岁月里沉淀成教育生涯中最温暖的印记。二十余载间,她见证赛事从“头条征文入围”到“初赛即创完整作品”的迭代,守护过孩子用插图代替文字的童真创意,陪伴过少年为补短板暑期苦练的执着。在纸与笔的碰撞中,她不仅帮学生打开了链接世界的窗口,更用坚守诠释了“以美育人”的初心。

结缘赛事:以纸为桥,守护创意微光

2003年,刚到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韵琴小学报到的曹翠红,还在适应“语文老师+全校美术老师”的双重身份,就被美术爱好者学校主任陈俭璋拉进了一个“重要项目”——“一起辅导学生参加羊城晚报手抄报比赛吧,这是件能让孩子长见识的大事。”这句邀约,成了她与这项赛事羁绊的起点。

在曹翠红眼里,手抄报从不是简单的“文字+图画”拼接,而是一座特殊的桥梁。“它一边连着文字,一边连着美术;一边连着小小的校园,一边连着广阔的世界。”每次备赛,她都会看着学生们为搜集主题资料泡在图书馆,为理解“时事热点”围坐讨论,为现场比赛紧张又兴奋地打包画笔工具。当孩子们捧着新认识朋友的联系方式,或是兴奋地描述“报社里淡淡的墨香”时,曹翠红便懂了:这份赛事带来的成长,远比奖项更珍贵。“看到学生能在学习里找到乐趣,这就是老师最满足的时刻。”

多年带队经历中,“我心中的博物馆”主题赛留下的记忆,至今想起仍让她会心一笑。那年,曹翠红和团队决定打破“成人设计、孩子临摹”的模式,把创意主导权彻底还给学生。二年级的杨明辉成了第一个“挑战者”——因识字不多,他索性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插图代替文章内容:博物馆里的恐龙用简笔勾勒,展柜里的文物画得圆滚滚,连参观的小朋友都带着大大的笑脸。“当时我还担心这样‘不合规’,结果作品一交上去,评委反而夸这份童真最打动人。”

更让她难忘的是现场颁奖的瞬间。当主持人念出“特等奖——杨明辉”时,她和身边的杨明辉几乎同时“哇”出声来,声音清亮得吸引了全场目光。“那是我们学校有史以来在这项赛事里拿的最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坚定了一个想法:孩子的创意才是最该珍视的宝藏,不能用成人的审美去框住他们。”

另一段与学生的协作经历,则让她更懂“坚持”的意义。有一年,班里爱阅读、写作的彭渤繁,凭借出色的“头条征文”顺利入围复赛,却犯了难——他的字和画都算不上优秀。曹翠红提议他找搭档,于是,写字工整的骆嘉权成了他的队友,两人约定“骆同学负责写字,彭同学负责绘画”。为了不拖后腿,彭渤繁整个暑假都在练画,从简单的线条到手抄报里的装饰元素,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我看着他画的太阳、云朵都带着‘稚嫩感’,心里也曾打鼓,但只能不断鼓励他‘慢慢来,你的想法最特别’。”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对“互补搭档”的作品最终拿下了特等奖。更意外的是,这次经历让彭渤繁爱上了绘画,如今的他已成为一名汽车零件设计从业者。“每次想起这件事,我都很庆幸当时没说‘你不适合画画’,不然可能就浇灭了一个孩子的兴趣火苗。”

赛事变迁:以变促长,传递美育初心

从第一次带队到如今成为同事口中的“赛事专家”,曹翠红亲历了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的诸多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便是比赛形式的迭代——早年需先通过“头条征文”选拔,入围后才能到现场创作完整手抄报;如今初赛阶段,学生就要结合主题完成一份完整的作品。而正是这一变化,让赛事对学生的成长价值愈发凸显。

“完整的手抄报创作,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曹翠红解释道,从根据主题搜集资料、整理文字,到设计版面、搭配色彩,再到书写、绘画、装饰,每个环节都需要调动不同的技能。2024年“数字丝绸之路”“AI朋友带我环游世界”主题赛中,学生们的表现让她眼前一亮:有的用像素画还原AI机器人的模样,有的用路线图串联起丝路沿线的文化故事,还有的在手抄报边角加入“科技感”装饰元素。“这些创意不是老师教的,是他们主动查资料、讨论出来的,这就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赛事主题与赛制的拓展,更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延伸。2025年“绘梦・逐光”主题赛中,学生们不再只关注校园里的运动,而是主动搜集奥运会、亚运会的精彩瞬间,把运动员拼搏的故事写进手抄报;国内国际“双赛区”制推行后,孩子们还会对比海外学生的作品,讨论“外国小朋友画的‘环保’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以前学生的世界只有校园和家庭,现在他们会主动关注社会、关注世界,这份视野的拓展,是赛事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但在曹翠红看来,赛事不变的内核更值得珍视。“手抄报没有固定模板,从主题构思到图文搭配,都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这打破了应试教育里‘标准答案’的思维定式。”她记得有个学生为了画好“传统文化”主题,反复修改了五版版面,从“杂乱”到“工整”,再到“有创意”,这个过程让孩子明白“做好一件事需要耐心和专注”。“现在的孩子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而手抄报创作需要‘慢下来’,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体验,会内化成他们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如今每次带队备赛,曹翠红仍会像最初那样,逐字逐句帮学生修改文字,手把手教他们调整版面比例,就像当年陈俭璋主任带她入门时那样。“赛事在变,我的身份也在变,但想让孩子通过手抄报感受创作快乐的初心,从来没变过。”

记者手记:纸间温情,见证美育传承

采访曹翠红时,她的话语始终围绕着“孩子”与“作品”展开。说起杨明辉用插图代替文字的巧思,她语气里藏不住笑意;谈及彭渤繁从“怕画画”到从事设计行业的转变,她难掩欣慰;聊到赛事形式的变化,她最关心的还是“对孩子成长有没有帮助”——这份对学生的赤诚,正是她与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二十余载羁绊的底色。

作为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韵琴小学的德育干事、语文老师,曹翠红的教育生涯本就与“育人”紧密相连,而手抄报大赛则成了她践行“美育”的重要载体。她从不是单纯的“指导老师”,更像孩子创意的“守护者”:不拿成人审美框定童真,不拿功利目标否定坚持,而是陪着学生在笔墨间探索,在修改中成长。这种陪伴,让赛事超越了“比赛”的范畴,变成了一段段温暖的成长记忆。

二十余年里,曹翠红见证了赛事的升级:从聚焦文字与美术的融合,到成为兼具综合素养培养、国际文化交流功能的平台;而赛事也见证了她的成长:从需要搭档协助的“跨界教师”,到能精准捕捉孩子闪光点的“资深指导”。这份双向陪伴,恰是赛事能跨越三十年仍具生命力的原因——有像曹翠红这样的教育者坚守初心,有孩子用创意赋予纸张温度,有赛事用变迁适应时代需求。

正如曹翠红所说,手抄报的方寸之间,装得下孩子的奇思妙想,也装得下教育者的育人初心。当更多“曹翠红”带着学生走进这个赛场,当更多孩子在纸间感受创作的快乐,这份“以美育人”的传承,便会在时光里不断延续,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路。

文、图|记者 秦小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