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国庆节,对林芝市八一中学的30名学生而言,承载了无数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出西藏,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看见蔚蓝的大海,第一次走进深圳的课堂,第一次参观高校实验室和图书馆,第一次在大学食堂用餐……这群参加“2025粤林手拉手”研学活动的孩子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眼睛记录时代发展,每一次崭新的体验都在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这场跨越三千公里的教育交流,生动展现了粤藏两地携手推进教育协作的丰硕成果。
交融:两地学子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研学首站设在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在“2025粤林手拉手”研学营启动仪式上,西藏学子与广东师生热情相会。八一中学学生代表丹增玉珍表示:“我们带来高原的祝福,期待与深圳同学共成长。”
走进深高东“空天信息创新实践中心”,深高援藏校长曹阳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可以玩”的科技思政课。中国航天突破技术封锁的成就,转化为可亲手操作、互动体验的实践活动。从卫星组装到火箭发射模拟,从直升机操控到无人机实操,航天人的奋斗精神与“航天精神”化为孩子们真切的自豪感,点燃科技报国的理想火花。
两地学子共进午餐、互赠礼物、同游校园,还与深高东的羊驼“驼玲驼宝”亲密互动。八年级(31)班学生将装满亲笔信的礼盒交给西藏同学,反复叮嘱期待回信。
在语文、道法、历史课堂上,林芝学生为老师献上哈达,师生共吟诗词、共话历史。文化交融的情感流淌在孩子们炽热的眼神与欢快的笑声中。
坪山文化馆内,王俊馆长亲自导览,深圳博物馆讲解员为孩子们详解“岭南民俗文化展”。迥异于藏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深感祖国文化的多元绚烂。非遗拓印课上,孩子们对比粤林植物差异,将南国叶片脉络拓于石膏,制成纪念品带回西藏,完成一场深度的文化交流。
寻梦:高校实验室里的思想碰撞
研学第二站,孩子们“穿越”到未来,亲身体验大学生活。在零一学院“科研迪士尼”猫头鹰实验室,同学们在问题墙上留下求知足迹;在深圳年轻的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同学们参观了交通与物流学院的“赛车实验室”和“无人机智飞综合训练基地”,亲自坐进赛车里,感受赛车手的速度与激情,了解各类型无人机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理解“低空经济”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走进大学图书馆,沉浸于书香之中;在大学食堂尽享美食,热议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和未来的生涯规划,勾画美好的人生蓝图。
传承:红色记忆的深刻印记
同学们首次见到大海,于沙鱼涌东纵北撤纪念公园听涛忆史。东江纵队纪念馆内,实物与沙盘重现革命岁月,有学生在“秘密交通线”发现了当年革命者使用的藏式茶壶,激动地向同伴解释其文化含义。指导教师现场讲述1946年东纵北撤的历史背景,孩子们将哈达系在纪念墙的铁锚雕塑上,海风中的红色旗帜与雪白哈达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傍晚的金龟露营小镇团建活动中,藏粤师生在山间溪旁围炉而坐“过林卡”,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探索:从历史到未来的思考
中英街研学采用“时空胶囊”任务制,学生需在界碑前后分别收集1997年与2025年的代表性物品照片(如老式边防证与智能通行码),制作成对比图册。
海滨栈道的灯塔图书馆内,孩子们在观海窗前阅读《深圳改革开放史》,有学生指着窗外集装箱码头感慨:“历史书上的经济特区就在眼前!”华大基因实验室的参观突出互动性,在DNA提取实验中,学生们用草莓验证遗传物质存在,显微镜下的染色体图像让他们联想到藏族传统纹样中的螺旋图案。返程大巴上开展的“基因与传承”主题讨论中,“生命科学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一名学生在参观后感慨道。
收获: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研学最后一站,同学们走进了如巨型飞碟、梦幻般的深圳科学技术馆,这是深圳市政府在光明科学城倾力打造的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传播中心。AI机器餐厅和裸眼3D影片让学生们惊叹不已,琳琅满目的科技互动项目让同学们流连忘返。
结营典礼上,30名学生郑重接过研学证书。八一中学校长曹阳以“表现优秀、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几个方面总结了这次研学,希望同学们把所见所学所感牢记于心,为自己埋下一颗助力成长的种子,用勤奋努力浇灌它,让今天的种子成长为明天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硕果。
粤藏同心:教育援藏结出新果
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林芝和深圳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孩子们经历了太多难忘的第一次。此次研学活动是广东省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的缩影。通过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不仅为西藏学子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更深化了两地教育协作的内涵。
“我们带来的是30颗希望的种子。这些孩子回到西藏后,必将把在深圳的见闻和感悟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动力。”满载收获的回程路上,带队的广东援藏教师说。
文|记者 蒋隽
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