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高中化有加剧的趋势,以管理高中生的方式,管理大学生,不但会制造学校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也难以让大学生体验真正的大学生活,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
近日有媒体报道,贵州某高校大二学生在校内跳湖轻生,原因或与学校推行的早晚自习制度有关。
据潮新闻报道,贵州铜仁学院一名大二学生2025年10月1日在校内跳湖轻生,疑似留有手写遗书。潮新闻记者致电铜仁学院,相关工作人员回应事件已经处理完毕,但未透露具体情况。
据报料人提供的遗书内容,这名学生多次提及早晚自习带来的压力。“军训后的第一天,得知我们那个院都得上晚自习,考了计算机证才不用上……大一下也是迅速考了证,以为终于不用上晚自习,结果得上满一学年才行……大二的课又多又难,几乎全是专业课,唯一开心的事情就是不用上晚自习……”
记者也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注意到,不少网友发帖质疑铜仁学院对大一大二学生统一执行“早6晚9”作息规定。根据社交平台流传的文件显示,该校安排的晨读、晨练时间为周一至周五6:50-7:30(第5-18周),晚自习时间为周日至周四19:00-21:00(第5-18周)。晨读、晨练与晚自习均有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学生科科长、辅导员、班主任轮流值班。
这名学生因何原因在校内跳湖轻生,目前都还是猜测。这需要当地教育部门、警方与校方联合调查,给出确切的原因,这是对学生(及其家属)负责,也回应公众的关切。而从媒体报道的信息看,不论这名学生是不是因为不满早晚自习制度而轻生,该校推行的早晚自习制度,都是值得商榷的。近年来,大学高中化有加剧的趋势,以管理高中生的方式,管理大学生,不但会制造学校与学生的矛盾、冲突,也难以让大学生体验真正的大学生活,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
“因不满学校要求早晚自习就轻生?”根据目前网传的信息,舆论对此事的反应不一。有网友认为学校推行早晚自习制度,督促学生用好大学时光,没有任何问题。而且,高中也一直这么过来的,这名学生接受得了高中学习安排,为何不能接受大学的早晚自习制度?也有网友质疑大学“早6晚9”作息规定,是把大学生当高中生管,如此上大学有什么意义,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制造什么都要别人管的“巨婴”。
其实,大学高中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也一直存在争议。但伴随着争议声,采取高中化管理模式的大学却越来越多。原因有三,一是不少大学新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大学如果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会出现这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安排时间,迷茫度日的问题。如果没有早自习、晚自习安排,有的学生就会浑浑噩噩,沉迷手机、游戏,晚上打游戏到很晚,早上起不来。曾有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90%退学大学生退学的原因是因为沉迷游戏。
二是考研高考化。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把全校学生参加考研作为重要的办学目标,在新生一进校时,就动员学生为考研作准备,并如高中那样,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即大学四年,就是为考研而学习的四年。以前,只有少数地方本科院校,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被称为“考研基地”。而随着研究生扩招,考研热加剧,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已经成为考研的主力军,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报名考研的学生超过90%,甚至接近100%。
三是高校日益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很多家长对孩子学业发展、生活的关注,已经从中小学延伸到大学。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家长组建家长群,通过辅导员了解、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行踪。为避免学生出学业问题后,家长质疑学校没有尽到管理责任,很多大学推出学业预警制度,给学生家长寄成绩单,对多门功课挂科的学生家长发出预警。推行早晚自习制度,也是回应家长诉求的措施之一。习惯管理、掌控学生的家长,普遍支持大学采取高中化方式管理学生。
甚至大学生如果在双休日、节假日离开校园,在校外如果发生意外事故,有的家长也要追究学校的责任。这显然属于无理取闹,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负责,但为避免出舆情,有的大学就实行严格的进出校园管理,要求离校的学生要申请、报备。
怎么破解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需要中小学转变管理学生的方式,从基础教育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所有家长要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性、责任心的重要性。如果大部分进入大学的学生都具有独立性、责任心,那么,也就不需要大学安排学生的早晚自习,学生会懂得进行自主安排。但目前看来,中小学做到这一点很难。在升学压力的驱使下,我国很多高中,对学生采取的是圈养教育方式。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部一直要求高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教育,但真正重视生涯教育的学校不多。
高中管理模式很难突破,就只能寄望大学扭转高中化趋势。首先,大学不应该因为大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就延续高中管理方式,而应该在给学生自主空间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能力。比较适合的方式是,建立本(专)科生学业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指导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学业规划。本(专)科导师制,与研究生导师制不同,本(专)科导师不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而是进行生涯教育指导。本(专)科导师也非辅导员教师,而应该遴选有能力进行学业规划指导的教授、资深教授担任。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就由院士担任“班主任”。建立本(专)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学校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尤其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要重视本科教育,扭转“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的倾向。
其次,地方本科院校要回归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能再以考研为导向办学。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办学目标,是偏离办学定位的。这不但加剧考研热,还严重影响本科教育质量。与考研高考化对应的是,考研应试化,有的本科院校就围绕考研科目开展教学,非考研科目被边缘化。这令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不满,也导致考研不能上岸的学生缺乏就业竞争能力。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让学生的大学生活,就是升学、考级、考证。
再次,要明晰大学的责任,以严格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建立大学淘汰制与转学制度。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国社会一直呼吁大学实行“宽进严出”培养模式,但大学做到“严出”很难。因为要“严出”,就必然有淘汰,而按照我国的大学招生与培养制度,大学被淘汰的学生,并不能像美国高校被淘汰、退学的学生那样,可以再申请其他大学继续学业,大多只能重回高考体系,复读、参加高考,填报志愿,才能被全日制高校录取。这让家长对大学淘汰不合格学生不满,质疑大学没有尽到培养、管理责任,且剥夺学生的高等教育受教育权。我国大学近年来也强调要实行“严出”培养、管理,但主要的措施是清退超期未毕业学生,与真正的“严出”没有多大关系。
要让大学能实行“严出”培养模式,且不被家长质疑,就需要改革大学招生、培养、管理制度。应该探索建立大学转学制度,允许大学生用大学学业成绩(以及当年高考成绩)申请转学,这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促进高校竞争,也让高校能按自己的培养定位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总之,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把基础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与圈养管理模式,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是不利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这一趋势必须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