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龄人在享受多彩的校园生活时,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学生夏国金却在经历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超常修炼”。每天从早上8点到深夜11、12点,他几乎都端坐在电脑前,进行着长达16小时的网络系统管理项目训练。这样的节奏,他已持续了两年半。
今年9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夏国金将这段艰苦修炼化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他摘得了网络系统管理项目冠军,拿到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
然而,夺金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金牌在手,夏国金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世界舞台。“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备战明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世赛)。”他的话语平静却坚定,“我想站在世赛领奖台,身披五星红旗,为中国人再争一口气。那一刻我应该是很光荣、很骄傲的。”
“沉得下心”的少数派
夏国金与计算机的缘分,开始得很晚。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在初中一年级课堂上才第一次接触电脑。他回忆,当时计算机课上,老师通过教师端控制着全班所有学生的电脑、为学生们展示如何操作程序,但夏国金脑海里思考的,却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解除老师的控制。很快,他摸索出了方法,脱离教师端控制、开始恣意探索起来。
对于夏国金的“叛逆”,老师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或许也正是这份宽容,在他心中埋下了探索技术的种子。这次小小的“反控制”成功,让他初次尝到了凭借技术突破束缚、掌握主动的成就感。这种从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正向反馈,塑造了他面对技术时最原始的好奇心与自信。这份源于兴趣的内驱力,日后成为了他在漫长而枯燥的训练中,能够“沉得下心”最深层的根基。
不过,从初始兴趣到通往巅峰,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进入技工院校后,与夏国金同期进入训练班的五、六名同学,如今只剩下三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沉不下心来学习。”夏国金如此分析同伴的离开。长时间、高重复性的训练,足以消磨最初的热情,让人陷入迷茫。
夏国金坦言,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感觉好像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当时会有一些迷茫”,是明确的目标感成为了他的“定心丸”。“如果你有目标的话,就不是特别苦;如果你没有目标盲目地练,可能会觉得很枯燥,不知道为了什么努力。”
他的教练黄道金在采访中印证了这一点。“在我的心目当中,夏国金最大的优点就是稳定和自律。”采访中,教练提到一个细节:中午和傍晚规定的休息时间,夏国金却一头扎在电脑前,仍在训练。看到此番场景,教练多次劝他休息,但夏国金却说“我有精神,有些问题没解决,我睡不着。”教练的任务从“督促”变成了“减压”,生怕这位责任心过重的学生绷得太紧。
在极高强度的专注下,夏国金有时会进入一种奇妙的“心流”状态。“可遇不可求,整个人就好像被加了一层buff(强化)一样,思维速度和解决问题的速度都有提升。”他描述道。这种全身心投入带来的高效,是他攻克难关的秘诀之一。
为了这份专注,他失去了规律的作息、放弃了与朋友的聚会和对家人的陪伴。但在他看来,这一切牺牲都指向了一个更崇高的“值得”。这份“值得”,源于胸中燃烧的报国志,也源于肩上沉甸甸的感恩心。
这个19岁的青年曾对教练吐露心声,刻苦训练的首要动力很朴实、简单:“想让自己的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希望他们退休后能轻松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不用再为我奔波劳累”。同时,他也将教练的付出、学校的投入、国家的培养都看在眼里,化作“不能辜负这份期望”的责任感。“有目标,就不觉得苦,”夏国金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个人,更是为了所有支持我的人,为了在国家需要时,我能挺身而出。”
下一步:攻克理论与走向世界
国赛金牌不是终点,只是世赛征程的起点。据教练介绍,接下来的300多天备战看似漫长,实则紧张。目前,团队已经制定了详尽的计划,重点包括深化理论学习、强化“故障排除”这一最难模块、进行未知题型(盲题)训练,以及争取进入企业实践,了解前沿应用。
这条路,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从市赛、省赛到国赛,每一步都只有一个出线名额;国赛选出的前十名进入国家集训队后,还要经过多轮淘汰,最终决出唯一一人代表中国出战。教练黄道金说:“你每一步都不能有闪失,因为每一次都只有一个名额。”
夏国金的名字,似乎早已预示了他的使命。教练们有时会调侃说“国金国金,为国夺金”。这份看似巧合的期许,已悄然化作他肩上的责任与前行的动力。
对于未来,这位目光坚定的青年已有清晰规划。若能在世赛上夺得奖牌,他希望能留在学校,将技术与经验传授给后来的师弟师妹;如果未能如愿,他也准备好进入行业一线,在实践中继续创造价值。“无论是哪种结果,只要我全力以赴,就不会后悔,”他说,“人生不只有一条路通向成功,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视频 | 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岑倩
海报 | 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