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一会到停不下,破解青少年游戏成瘾,先从理解开始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 发表时间:2025-10-14 10:13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作者:  2025-10-14

“不是不想上学,是太累了,没人懂。”10月13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门诊,初三的小林(化名)说出这句话时,母亲红了眼眶。门诊中像小林这样因“游戏成瘾”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有增多的迹象。

“仅今天上午的门诊,其中就有5位因游戏成瘾来看诊的青少年。”10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汪永光介绍,他们来自不同背景,既有重点名校的优等生,也有普通职高和技校的学生,不受学习成绩或学校类型限制。

“现在门诊中也会有因为网络游戏成瘾来看诊的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成为门诊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刘亮表示,真正的游戏障碍并非简单地爱玩游戏或影响学习,诊断需满足多个标准:如持续或反复地玩游戏,完全失控,沉迷游戏到忽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基本功能;二是无法控制游戏冲动,一旦被阻止会出现强烈情绪反应,甚至攻击、自伤等行为;三是游戏成为每日首要行为,停玩后产生明显戒断反应,如焦虑、抑郁;四是上述情况持续至少一年,并对个人社会功能造成显著损害。

游戏成瘾,医学上称为“游戏障碍”,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但在临床上,也不能轻易给孩子贴上“成瘾/障碍”标签。许多孩子打游戏,其实是为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例如,学业受挫、校园欺凌、家庭沟通缺失等问题让孩子长期压抑,而有的父母只会讲道理,学校又一味施压,导致孩子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刘亮说,家长若只想着“抢手机”,只会加剧亲子对抗。

游戏成瘾不能简单视为“行为偏差”,而应视为一种心理求助信号。汪永光解释,比如在门诊中,有的孩子在现实困境中缺乏支持,转而通过游戏逃避焦虑、获得心理慰藉,形成“情绪困扰→游戏逃避→现实恶化→情绪更糟→逃避游戏”的恶性循环。此外,同龄人之间的游戏话题和社交氛围也形成强大影响。

面对前来就诊的青少年,医生首先会进行专业评估,判断其游戏行为是否符合“游戏障碍”的标准。汪永光表示,若符合标准,说明问题较为严重,需通过药物、物理、心理等系统干预。

汪永光表示,若仅存在个别症状,未达疾病程度,则问题相对较轻。这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管理训练、改善亲子沟通等方式进行干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应对机制,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有效缓解问题。

“在实践和心理干预中,我们发现当看到孩子沉迷手机或游戏时,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焦虑。但其实,许多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中缺乏认同与情感支持。家长不如先放下手机争夺战,走近孩子。”刘亮说道,当医生引导家长正视家庭问题,改善批评式教育,学会肯定与倾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一旦改善,孩子从现实生活中获得了价值感和情绪慰藉,往往对游戏的兴趣会减退,真正实现从“被动戒断”到“主动放下”的转变。

编辑:李可欣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