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当2025年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在丽江师范学院落下帷幕,广东青年教师凭借扎实功底捧回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与1个三等奖的佳绩——这份荣誉,不仅是赛场的荣光,更揭开了广东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图景。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良思益友”栏目,以这份荣光为起点,深入挖掘广东思政课的好老师、好经验,让有思想的课堂、有温度的教育被更多人看见。
在中山大学的思政课堂上,王明亮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她能捧着厚厚一摞经典著作备课一周,只为找出与课堂匹配的三两段落;也能拿起“股票与粮票”的对比,让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理论讨论变得触手可及。这种“啃硬书”的较真与“接地气”的灵活,在她身上交融成独特的教学气质——让抽象的思政理论,长出打动人心的温度。
一堂课:
从战旗方队到三湾改编
让历史“活”起来
“大家看这面‘牺牲决胜团’的战旗,它背后站着的,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2025年秋季学期的一堂思政课上,王明亮指着屏幕上天安门阅兵战旗方队的画面,话音刚落,法学院2025级学生任苡萱就挺直了腰板。
这堂课讲的是教材第一章里“三湾改编”的知识点——一个看似遥远的历史概念。但王明亮没有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熟悉的阅兵热点切入:“正是1927年的三湾改编,给这支军队注入了灵魂。”她顺着战旗的脉络,讲军队如何从“旧式武装”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又延伸到如今军队在“一带一路”利益维护、抗洪救灾中的担当。当理论与学生看得见的现实勾连,任苡萱忽然懂了:“原来课本里的‘重要开端’,不是一句空话。”
这样的活泛,是王明亮课堂的常态。讲邓小平理论时,她用“股票与粮票”的对比,引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粮票代表计划经济的过去,股票象征市场经济的探索,两种票据的碰撞,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理论困惑变得直观;讲毛泽东思想中的农民问题时,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就是最好的实践载体,旧址里的展板、史料就是“活教材”。
“思政课不能是‘照本念’,要让学生觉得‘这和我有关’。”王明亮的课堂上,没有冗长的PPT,却有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却有党史故事里的温度。物理学院2024级学生刘婉莉第一次上课就被“俘获”:“老师会把经典名著片段揉进课堂,还让我们讨论当下的热点,听她的课像‘解谜’,越听越有兴趣。”下课后,围着王明亮问问题的学生总能排起小长队,她从不敷衍,哪怕是博士研究生苏琦童请教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难点,她也会用“通俗易懂的话拆解开,直到我听明白”。
一颗心:
懂学生的难,
让思政课“轻”下来
“老师,思政课和我的专业没关系吧?”“理论太枯燥,听不进去怎么办?”面对学生的困惑,王明亮从不回避。她太懂大学生的压力——从大学生走过来的她,清楚“升学与就业的双重焦虑”,也明白“课后堆成山的复习任务”有多磨人。
“回避真问题的课,才会枯燥。”王明亮的应对方式,是把“学生关心的”和“国家需要讲清的”拧成一股绳。有学生好奇“为什么我们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不是‘军队国家化’”,她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顺着“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的党史脉络,讲军队如何与人民紧密相连:“抗洪救灾时,冲在前面的是解放军;疫情防控时,守在一线的也是他们。这支军队的‘根’,就在党的领导里。”当学生看到理论背后的逻辑,苏琦童说:“再看部队救灾的新闻,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原来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从来不是分开的。”
她还在“减负”上花足了心思。让任苡萱最难忘的,是王明亮“课堂上解决问题”的坚持:“老师会留时间让我们消化知识点,从不布置繁琐的作业,只要认真听课,课后基本不用复习。”对法学专业的任苡萱来说,课堂上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还成了专业课的“助力”:“老师让我们明白,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知道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种“共情”,藏在细节里。苏琦童说,不管是深夜请教问题,还是论文写作遇到瓶颈,王明亮总是“秒回”;有学生觉得理论难懂,她会找来相关的史料视频,一点点帮学生搭建理解的桥梁。“老师好像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她的课不是‘灌输’,是‘陪着我们一起懂’。”任苡萱的话,道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
一份坚守:
从备赛到日常
把思政课“磨”出彩
2025年,王明亮站上了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舞台,拿到二等奖时,她想起的是备赛时的“煎熬”——为了打磨“邓小平理论首要问题”这一课时,她读了十几本相关著作,反复修改教学方案,学校对青年老师的深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学院领导亲自牵头组织团队一次次磨课,同事们集思广益进行一次次研讨,“每次想放弃,就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这份“较真”,早已融入她的日常教学。每次备课,她至少要花一周时间,哪怕是讲过多次的知识点,也会重新查阅最新资料、调整案例。“中山大学的学生知识面广,我得讲点他们不知道的,他们才会觉得‘没虚度时间’。”王明亮说,比赛给她最大的启发,是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老师的点评:“巧开头、主线清、内容实、互动好、接地气、善总结。”这18个字,成了她打磨课堂的标尺。
如今,她把备赛的收获搬进日常课堂——那些经过反复打磨的知识点,成了学生最爱听的干货;那些从党史里提炼的真问题,让思政课有了更深的感染力。她还出版了《教育强国六力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程研究》两部专著,指导学生拿下中山大学首届思政课案例创新大赛二等奖,用实践回应着“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初心。
“优秀的思政课老师,得会坐冷板凳。”王明亮常说,思政课不是“一次性的表演”,而是长期的坚守——要不断学习新理论、吸收新热点,还要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学理成果,更要陪着学生在理论与实践里慢慢成长。她正在做的,是把课堂里的好经验变成可复制的方法,是通过大学生教案实践、暑期实践,让学生也成为“思政课的传播者”。
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王明亮就像一颗“播火者”——她从经典里汲取光,用党史点燃热,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心里的“答案”。当学生们说“上王老师的课很愉悦”“学到了真东西”,当苏琦童立志“投入国家建设大业”,她知道,思政课的温度,早已悄悄传递到了青年一代的心里。而她还在继续——捧着厚厚的书,备着每一堂课,让更多学生明白:思政课里,有理解世界、读懂中国的钥匙。
人物简介
王明亮,中山大学助理教授。荣获2025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25年粤桂琼赣滇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24年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教学赛道思政组一等奖,2024年中山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竞赛初赛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展示比赛第一名。2025年出版专著《教育强国六力论》、《新时代高校育人工程研究》。指导学生获得中山大学首届大学生思政课案例创新大赛二等奖。
师说
光阴流转,时光飞逝。初登讲台时的期待与憧憬,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与敬畏之情,始终如一,矢志不渝。感恩学校对青年教师给予的培养、学院领导长期以来的关怀与支持,感谢同事们无私的帮助与陪伴。正是在这温暖而奋进的集体中,我得以不断成长,坚守初心,践行使命。未来的路,我仍将怀着这份热爱与责任,继续耕耘在三尺讲台,为学生的成长、为学院的发展、为教育的事业贡献自己绵薄却坚定的力量。
文、图 | 记者 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