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州市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与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学前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天河区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培优行动项目”在广东省军区第四幼儿园启动。本次活动以“智汇天河 课程赋能”为主题,汇聚省内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教研员及一线园长教师代表,共同探索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提升的创新路径,同期还举行了学前课程创新学术沙龙。

广州市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关瑞珊表示,学前教育正从“普及普惠”向“内涵发展”转型,课程质量已成为核心竞争力。她回顾了天河区自2014年起以兴趣课程为切入点、构建多领域课程体系的实践历程,强调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新要求,课程建设必须走向“深化、细化、体系化”。
“培优行动核心在‘培’,关键在‘优’。”关瑞珊明确,项目将通过专家引领与协同教研,系统培育课程领导力、优化课程实施路径,最终实现区域课程质量的“本土跃升与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享受到更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
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苏鸿教授在阐述项目方案时,直指当前课程建设的五大痛点:理念脱节、机制分散、园所领导力薄弱、同质竞争及循证不足。他提出,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校(U)-政府(G)-幼儿园(S)三元协同实践共同体”,即通过制度化合作机制,整合高校理论支撑、政府政策资源与园所实践经验,形成“行政启动—学术加速—园所反哺”的闭环赋能模式。
针对课程“为特色而特色”的异化现象,苏鸿强调,真正的课程特色应是“基于园本历史、社区资源与儿童需求自然生长的结果”。该项目计划通过五大路径推进改革:探索课程园本化实施策略、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完善教师课程领导力支持系统、建立循证迭代评价机制,尤其注重“深度教研”模式的落地——通过“种子教师培养”“微课沙龙”“课程审议优化”等具体举措,推动教师从“资源提供者”转型为“儿童学习支持者”。

启动仪式后,学前课程创新学术沙龙围绕“园本课程与课程园本化”“区域课程生态构建”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作为沙龙的实践案例分享环节,来自天河区12所项目园中的6所代表率先登场,聚焦“健康美育”“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三大主题,生动呈现了课程探索前期成果。
围绕这些实践案例,与会专家分别从学前课程的方向性、时代性、适宜性、生长性、转型性、循证性等不同维度展开分析。专家团队认为,新时代学前课程建设需回归儿童本位,以行动研究破解实践难题,推动技术赋能与循证改进。
苏鸿表示,本次沙龙呈现的“实践案例—专家诊断—理论提升”闭环,正是U-G-S协同模式的生动实践:项目园以“问题导向”的实践探索为根基,高校专家以“理论工具”提供专业支撑,政府部门以“政策资源”搭建协同平台,三方合力形成了“各美其美”的课程特色培育机制。期待该项目能够为区域课程质量提升提供“可复制的天河经验”,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广州智慧”。
文|记者 孙唯 通讯员 赵玉婷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