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小事到家国天下,广州大中小学思政课这样“一体化”协同育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发表时间:2025-10-27 22:1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崔文灿  2025-10-27

10月27日下午,一场聚焦“责任与担当”的思政课创新实践现场会在广州市工人文化宫榕泉影剧院举行。来自广州大中小学的教师代表、教研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思政课如何“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跨学段协同育人。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与文德路小学承办,围绕“责任与担当:从身边小事到家国天下”展开,通过专题报告、课堂展示、沙龙研讨等形式,全景呈现广州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区域实践与思考。

发布德育评价指标,越秀区率先探路

活动伊始,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王敏在致辞中介绍,该区通过体系化构建、创新“四个课堂”模式、推动五育融合等路径,初步形成了思政引领的“越秀样本”。她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校家社协同,实现思政教育“全时空覆盖、深层次转化”。

现场还发布了越秀区中小学德育过程性评价指标,并由市、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共同启动。此举标志着越秀在构建科学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为全市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区域样本。

专家谈“五重境界”:思政课要上出智慧与哲学

在专题讲座环节,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以《大思政观下“责任担当”素养的一体化培养路径探析》为题,系统阐释了“责任担当”在不同学段的培养逻辑。他提出,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实现“螺旋上升、有机衔接”。

张丰清还分享了他对一堂好课的“五重境界”理解:即充满信息、信息是事实、事实成为知识、知识充满智慧、智慧上升为哲学。这一观点引发在场教师的广泛共鸣。

在跨学段说课展示环节,来自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四位教师围绕“责任与担当”展开教学呈现,展现出清晰的学段衔接与内容递进。

文德路小学党委书记陈康英从《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入手,在小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认同与责任意识的种子;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陈建国通过《在集体与社会中成长》,引导初中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广大附中教师刘小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高中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谢红则面向大学生讲授《民族复兴路上的奋斗与贡献》,引导他们思考时代使命。

沙龙热议:责任教育如何贯穿不同学段

在随后的学术沙龙中,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责任的刻度:我们这代人的回答”展开对话。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彭晓薇指出,责任教育应遵循一体化逻辑:小学“播种子”、初高中“强践行”、大学“升信念”,最终实现“小我”融入“大我”。

广州市第三中学陈汉碧书记认为:教育是向美而行的遇见,是静待花开的坚守,在育人星海中,我们要让每一颗星辰都闪耀。

第十七中学王达慧书记指出,思政课、“双减”与责任教育融合的核心逻辑是:以“双减”拓空间、以思政课导航、以实践检验标准,推动学生从“被动者”向“主动责任者”转型。

广州市红火炬小学校长黄洁提出以“一体化观念、一盘棋理念、一家人信念”凝聚校际合力;满族小学校长白茹樱则从民族教育视角出发,倡导共育“红石榴”精神,推动思政教育“向美而行、美美与共”。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授张云平在总结点评中指出,本次活动体现出“四高”特点:规格高、质量高、聚焦度高、站位高。他特别称赞四节说课“螺旋递进,内容深度超越同类活动”,并认为越秀区已形成可推广的“大思政”区域经验。他建议后续应强化课程共建、师资联培与评价创新,真正实现各学段“纵贯横通”。

据悉,本次活动是广州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广州将继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完善“三全育人”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广州实践”。

文、图 | 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欧列娜

编辑:秦小杰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